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个体户管理

第三节 个体户管理


  1964年8月,从勃利县动迁13户个体经营者来七台河安家落户,建立两个合作食杂商店。经营蔬菜、小百货、食品杂货三大类。
  1965年七台河成立特区后,个体户有了一定发展,到1966年末共有28户。其中:修理19户、服装加工业6户、理发1户、小五金修配1户、修表1户。
  1966年至1974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影响,对发展个体工商户严加限制,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指引下,个体工商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1980年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适当发展城镇个体工商户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通知,开始为个体工商业者办理营业执照。当年发展个体工商业者370户,529人。比1975年132户增加1.8倍,从业人员比1975年120人增加近3倍。
  1983年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214户,比1980年增加2.8倍,人员2280人,比1980年增加3.31倍。根据省政府55号《把发展个体工商户的重点放在农村》的要求,共发展农村个体工商业户268户。全市4个公社、54个生产队,平均每年公社有个体户62户。基本达到了理发、做衣服、修理、买东西不出社。
  1983年4月5日,召开“首次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七台河市个体劳动名协会。会议通过《七台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选举正、副主任、七名委员,协会下设办公室。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对个体工商业户进行政策宣传和守法教育,开展以文明礼貌为中心内容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1984年至1985年共认购国库券73500元。
  1985年末。全市个体工商业3055户,比1981年增加4.8倍,从业人员4351人,比1981年增加4.47倍。资金710万元,比1981年增加2.48倍。经营92个项目。个体工商业已发展成为行业齐全、星罗棋布、遍布城乡、守法经营、方便群众的一支庞大队伍。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活跃城乡物资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户发展情况统计表
  表5—9
              单位:千元、户、人


  续表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