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价格改革
第二节 价格改革
党的十一三中全会后,全市从1959年至1985年末对价格进行了五次较大的调整。
一、1979年提高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蔬菜、牛羊肉、鲜蛋、水产品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平均提高幅度52%,比1978年提高23.9%。1979年11月提高猪、牛、羊肉、牛奶、蔬菜、家禽、鲜蛋、水产品8种副食品的销售价格,平均提高幅度30.4%。为了不降低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给城镇职工每人每月5元补贴。同时决定粮食部门对城镇居民定量供应的粮食销售价格不变,由财政部门给予补贴,并且给50%的职工提高了工资。
二、1980年先后提高了煤炭、生铁、钢材、木材、水泥等产品的出厂价格。其中:原煤提价幅度31.5%,生铁提价幅度44.4%,钢材提价幅度15.3%,木材提价幅度35.9%。同时降低了机电产品的厂销价格,平均降低幅度12.5%,解决了原材料工业和加工企业比价不合理的问题。
三、1981年11月,降低涤棉布销售价格。其中涤细布由原来每米4.5元,降低到3.80元,降价幅度14.7%。同时,按优质多提,劣质少提的原则,适当拉开了烟酒质量差价,共调整489种卷烟价格,平均提价幅度30.3%。适当调整了白酒和瓶装酒的销售价格,平均提价幅度25.4%。
四、1983年1月20日,降低了化纤布的销售价格,平均降低幅度29.6%。同时提高了各种棉布销售价格,平均提高幅度21.3%。此次调整5559种,2385个规格品种。随之,全市又降低了手表、收录机、布胶鞋、电风扇的销售价格。
1983年12月1日,提高了铁路货运价格,平均提高23%。零担货运价格,平均提高172%。杂货装卸费,平均提高幅度42.1%。
五、1985年上半年放开蔬菜、猪肉、牛羊肉、鲜蛋、海产品、水果的价格。这些品种实行议购议销后,影响当年食品价格水平16.2%,同时对每年职工每月增加肉食补贴3.50元。
1985年在第一阶段以调整理顺不合理的价格为主的基础上,价格改革进入调整和开放结合多层次的新阶段。1985年上半年放开6种农产品销售价格,影响当年副食品价格水平上涨15.3%。其中:蔬菜上涨53.3%,肉、蛋、禽上涨13.3%。合同订购粮油实行“倒三七”比例价。为了发展第三产业,基本建设放开了修、配、补、服装零活加工和服务行业的部分收费价格,实行按等级服务收费的政策。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即:计划内执行国家规定价格,计划外实行最高限价。同时还调整了啤酒、铝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印刷品和部分木材地方产品价格。1985年调整了煤炭品种、质量差价和地区差价,平均每吨煤提高幅度27%。
通过价格改革,使价格杠杆作用在经济生活中得以进一步发挥,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部分价格调整,放开,农民增加收入1400万元。通过价格放开,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按市场需求按排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全市“六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3.5%: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动。价格改革给企业创造了平等的竞争条件,促进了生产发展。全市先后几次调整煤炭,建材、轻工等地方产品,给企业增加收入3000万元。由于有计划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品价格,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品质量、数量协调发展。多种价格形式的实行,引导了商品生产向多档次、多规格、多品种的系列化方向发展。扩大了商品流通,活跃了市场。放开农副产品价格,搞活工业品价格,推动了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价格形成,多种流通渠道的市场体系形成。过去蔬菜、水果、议价粮油等多为国营经营品种。由于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个体商贩、菜农自营量60%,水果经营零售量70%左右。农贸市场经营的议价粮油为30%以上。“六五”期间社会商品零售金额每人均由1981年270元到1985年增长439元,平均每年递增12.9%。消耗额由1981年的1.8亿元到1985年增长3.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7.1%。城乡农贸市场成交额“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66.2%。使城乡市场购销两旺、商品吞吐能力增强,市场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扶持了第三产业发展,搞活了行业价格。商业、饮食、服务、修理行业全市由1981年的426个,到1985年增加到3123个,使过去理发难、洗澡难、住宿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价格改革七年的实践是成功的。但由于我们只看到了改革的迫切性,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步子迈的大些,走的快了点;物价改革与工资改革不能配套进行和人们多年来形成的“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固定化观念的影响,加之宏观控制不够,致使一些人钻改革的空子,导致从1984年初全市物价上涨指数的7.1%,连续上涨到1985年末达到11%。当前,市场物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借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搭车涨价;二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推动涨价;三是外采商品由于产地放开价格影响销地。带动涨价;四是企业租赁承包,单纯追求效益,变相涨价。这些给商品流通领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党和政府为控制物价上涨,从宏观上采取了控制信贷、压缩基本建设。从微观上,黑龙江省实施了“383”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物价上涨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