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煤炭资源

第三节 煤炭资源


  一、煤田发现
  勃利煤田(后称七台河煤田),最早发现于1910年(宣统二年)。据1956年东北煤田地质勘探108队普查队所提:“勃利煤田早在1910年已为当地居民所发现,其后不久,有私人在安乐、茄子河两地河岸采煤贩卖”。
  勃利县民国期间档案(903号卷)中记载:1930年,勃利县为征集工业原料进行调查,表列小五站有原煤储量580万吨。1935年出版的《宝清县志》记载:“煤,系为烟煤及无烟煤两种。本县土山、桃山、徐马架、茄子河等处均有极多产量,土人时以土法试采之,皆烟煤也”。
  《勃利煤田五六年勘查区地质报告书》中记载:日伪统治东北时期,1939年6月至7月,日人国分在本区大六站、小五站作了五条槽探,结论说:除局部可供小规模开采民用外,全区含煤系虽分布广大,但没有发现有工业价值的煤层与进一步调查的必要。1940年,日人左木清水在大六站投资创建小窑,并在煤窑深部打了4个100米至200米钻孔。
  在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曾先后派国分、皆川、森田、木原、板口等人在倭肯河两岸进行地质调查,并没发现有大规模开采的煤层,这就使这块储量较大、煤层优良的地下宝藏免受日伪掠夺,完整地保存下来。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所写《勃利县志概况》提到:本县矿产为煤,最富。现在已发现大四站至连株河沟里,图佳火车站附近及小五站之南七台河至桃山、大六站数处,煤质均极良好,惜无矿开采,仍弃利于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6年9月至11月,鸡西东北地质勘探队108队,对勃利煤田进行了调查。于同年12月提出了《勃利煤田五六年勘查区地质报告书》,指出该区含煤60余层,大于0.6米的25层,煤层初步确定为气煤和焦煤,远景评估储量约8亿吨。从此,推翻了日人国分“没有发现有工业价值的煤层”之说。
  1956年末,鹤岗东北煤田地质勘探109队,在勃利煤田成立一个工区开始钻探。1959年6月以109队为主,与舒兰111队组成东北煤田地质勘探204队,承担起勃利煤田的全部地质调查任务。204队组成后26年来,有计划地对七台河煤田各区进行了普找、普查、详查和精查,已批准的地质报告书计有精查10件,详查2件,普查4件,普找4件,另有煤田预测报告1件。
  煤田西翼的各件地质报告,构成新建、新兴、新立、桃山和东风5个煤矿,属已开发的煤田。煤田东翼仍属待开发区。只有富强矿在建,北岗区则划由市北岗矿开采。
  二、煤田形成
  1976年,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局204勘探队所提《勃利煤田预测报告》记载:
  煤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跨依兰、桦南、勃利、七台河、鸡东、密山、宝清等市县,西起牡丹江,东暂定宝清一密山公路。南起兴农、裴德一线,北至桦南、石头河子、岚峰林场,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45公里,面积8000平方公里。
  勃利煤田是在前古生代褶皱基础上,经中生代强烈活动而形成的断陷盆地。位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上,处在双鸭山、七台河、鸡西中生代坳陷的中部。盆地的形态为一向南突出的弧型构造。弧顶在桃山,分为东西两翼。西翼走向北西,与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反接,加之盆地基底属古老结晶地块,因此沉积地层产状平缓(1°左右),断层少,构造简单;东翼走向北60°东左右,与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斜接,加之上古生代基底,使东翼构造加强,表现为地层倾斜陡(40°—50°左右)、褶皱、压性断裂及其伴生的扭性、张性断裂增多,构造比较复杂。
  勃利盆地由以下地层组成:中一下元古界黑龙江群,麻山群,震旦系下统;古生界泥盆系中、上统,石碳系上统,二迭系上统;中生界三迭系上统,侏罗系中一上统和上统,白垩系下统和上统;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盆地内主要出露中生和新生界地层,盆地周围的基底由元古界变质岩和上古生界地层及吕梁期花岗岩组成。
  勃利煤田系弧形构造,其分述如下:
  褶皱:构成弧形较大的主要褶皱,由两个大向斜和一个大背斜组成,由北向南分别为马场至岚峰向斜,柳毛河至老黑背背斜。三道岗至宝密桥向斜。褶皱受弧形构造控制。也呈向南突出的弧形。褶皱在南北挤压应力影响下,弧形构造的两翼较开阔,顶部较紧闭,一般背斜部位较向斜部位复杂。向斜北翼倾角较缓,南翼因受走向逆断层作用倾角较陡,部分地层带有倒转现象。
  断层:按力学性质分析,可分为以下四组:
  (一)压性断层,一般称走向逆断层,与弧形构造走向一致,是本区主要构造,发育宏伟,分布广泛,破坏性亦较大。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及弧顶部位。其特点:1、断裂面呈舒缓波状;2、断裂面向南倾斜,南盘仰冲呈迭瓦式构造.落差较大,最大达4000米,使含煤地层多次重复出露;3、断层带挤压破碎明显,褶皱、地层倾角变陡,以至倒转;4、断层两盘在水平方向上也略有位移,显示了一定的扭性特征,如桃山南部形成了北东方向逆冲的一组断层同,称迭瓦式构造。
  (二)张性断层,规模小于前组断层.对煤田起切割作用。按其形成时间和分布方向有二:其一是由褶皱平行的同期张性断层,如龙湖南部断层等;其二是与逆断层垂直的张性断层,是煤田分区的自然境界,在地面上控制了倭肯河两岸的水系。如青龙山断层、桃山断层、七峰断层、富源断层等,多数是弧形构造较后期的产物。
  (三)张性兼扭性正断层,在煤田内普遍发育,但发育程度不等,落差大者几百米,小者几厘米。斜切煤层走向。在西翼为北西向,如新兴矿、新建矿的4、8、11、14号断层;在东翼为北东向,如向阳矿的4、24、19、11号断层。
  (四)压性兼扭性逆断层,主要发育在煤田的弧顶及东翼。斜切煤层走向,在平面上与张扭性断层常呈X型断层切割。
  三、煤层煤种煤质
  (一)煤层。含煤地层属侏罗系,包括鸡西群的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另有第三系的八虎力组。
  七台河矿区现开发勃利煤田中部。是地质勘测工作进入精查或详查的区域。西起青龙山断层,东至小顺河断层,北临倭肯河河谷,南达保安、铁山、龙湖。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500平方公里。
  现开发区以桃山大断层为转折点分东西两部。煤层编号,西部区有新旧号之别。新号42号层以上属穆棱含煤组,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一般为39、40、42号层,煤层厚度一般为0.6至0.7米,在珠山区最厚达5米。城子河含煤组上段,属矿区现开发范围,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各矿不同。西部区新建矿有9层,新兴矿有14层,桃山矿有23层,东风矿有8层,新立矿有7层。东部区富强矿有28层,向阳矿有32层,龙西矿有25层,龙东矿有24层,铁西矿有15层,铁东矿有16层。
  (二)煤种。七台河矿务局开采及待开采范围内,煤种齐全,有中变质的气煤、肥气煤、焦煤、中高变质的瘦煤、贫煤及高变质的无烟煤。其分布总的是在弧顶部位,即铁山区、茄南区为高变质煤,主要是无烟煤、贫煤,其次是瘦煤和焦煤。在弧形两翼,煤的变质程度逐渐降低。西翼的桃山矿、新兴矿、新建矿、青龙山区,以气煤和焦煤为主,再向西北至罗泉区、种牛场区则为气煤。东翼的茄子河区,向阳矿、龙湖矿,以焦煤为主,其次为气煤。
  不同的煤层由于被埋藏的深度不同,一般下部煤层较上部煤层变质程度高。就全矿区而言,自上而下61号层(西部区为67号层)以上为气煤及肥气煤,61—99号层以焦煤及肥焦煤为主,99号层以下的以瘦煤、贫煤及无烟煤为主。
  同一煤层随埋藏深度不同出现不同的煤种,煤的变质程度由浅向深变质程度逐渐升高。根据煤田内三个主要煤层120个采样点的统计,同一煤层挥发分梯度,垂每增加100米,挥发分平均降低为:气煤0.64%,焦煤0.68%,瘦煤0.57%,贫煤和无烟煤0.26%。
  (三)煤质。肉眼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其次为暗煤、镜煤及少量丝炭。煤岩类型以光亮型、半亮型或半暗半亮型为主,除个别高灰分层外,暗淡型煤较少。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镜质组含量65—95%,一般在85%左右,丝炭组分5—25%,一般在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