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缝纫
第二节 缝纫
一、服装加工
七台河服装加工主要是从1958年煤矿开发后,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而发展起来的。当时由勃利县服装社派5名缝纫工人组建起七台河服装加工门市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简易木板厂房3间,缝纫机3台,主要是靠带料加工劳动布工作服。
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0年将厂房进行了翻修和扩建,增加了营业面积,职工增加到60人。1964年将服装加工门市部改名为服装厂,并下设2个服装加工门市部。产品由加工劳动布工作服发展到为百货站加工单、夹、皮棉服装。年末,拥有缝纫机和锁眼机21台,职工增加到100余人。
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缝纫加工业发展比较缓慢。10年间仅增加码边机2台,锁眼机1台、钉扣机1台。广大干部、工人顶着“四人帮”的干扰,坚持正常生产,把机器装上了电动机,改带料加工为进料加工。产品增加了童装、中山装和各种工作服。产品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销往勃利、桦南、佳木斯、建三江等地,受到用户好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年末,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万元,利润2万元。
1979年将原服装厂下设的2个门市部合在一起成立第二服装厂(原服装厂为第一服装厂)。到1980年,共完成产值246万元,利润6万元。年产量15.O7万件,职工278人。
1984年由于化纤产品服装大幅度削价,服装加工业受到了冲击,产品销路不畅,导致企业亏损,使第一服装厂被迫关停。同年11月,以冯伯和为首的8名同志租赁了被关停的服装厂,更名为新兴服装厂。到1985年末,固定资产达27万元,职工146人。实现工业总产值85.2万元,利润0.2万元,使企业扭亏为盈。
二、靠垫加工
靠垫加工业最早建于1972年,属服装厂的靠垫车间。1979年7月,由服装厂分出成立靠垫加工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当时有缝纫机4台。职工18人。产品主要有苫布、各种防寒帘和汽车靠垫加工及修理。年末,实现总产值20万元,利润近0.1万元。1980年靠垫加工行业不断增加,形成了企业竞争局面。为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适应用户的需要,是年,建起了300平方米的厂房,并增加了煤矿用导风筒和“212”吉普车扣棚生产项目。由于产品质量超过省内同类产品水平,达到了国家标准,矿务局供应处一次订购导风筒40公里长,价值50万元。“212”吉普车扣棚由于质量好,服务周到,受到用户好评。年末,实现总产值21万元,利润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8万元,职工54人。到1981年,实现总产值100万元,利润6万元。到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26万元,并全部还清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