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商办工业
第八节 商办工业
七台河市商办工业是在煤炭开发后的1959年逐步兴起的,担负着全市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食、食品、服装等加工任务。
一、食品厂
1959年由张宝忠、葛秀兰夫妇带4名徒弟,在木板夹锯沫子的简易4间房子里,以手工操作,办起了食品加工工业。生产主要品种有:月饼、饼干、香蕉条等十几种糕点,日产量300斤左右。1960年食品加工与酱菜、豆腐房合并,成立酱菜食品厂,下设3个车间(酱菜、食品、豆腐房)有厂房20多间,全厂生产品种有30多种。到1965年,食品车间购买了第一台合面机。1966年,生产品种增加到40多种。1973年,酱菜、食品、豆付房分别独立建厂。同年,食品厂又购买了2台打面机。1975年,自制1台电烤炉,到1977年,又购进了2台。从此食品生产基本上以机械为主,减轻了劳动强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食品加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全市生产的骨干企业。到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93万元,厂房建筑面积达3100平方米,有4个生产车间(糖果、糕点、面包、机械修理车间),生产品种达150多种。年末,实现产值173万元,利润3.7万元。
二、肉联厂
1964年5月,生猪收购站成立。当时有木质结构猪舍100平方米,肉食加工车间120平方米,办公室50平方米,职工9人。1965年,根据肉食加工量的逐渐增加,成立了肉食加工厂,职工由原来的9人增加到13人。1972年,筹建500吨肉食冷库,面积为1480平方米,于1978年交付使用。同时将肉食加工厂改名为肉联厂,职工增加到81人。到1985年,实现总产值39.2万元,利润0.59万元。
三、服装厂
服装厂是在原商业待业青年服装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3月正式建厂,当时有15型小型脚踏缝纫机40台,主要加工简单的作业服等。1981年12月,服装厂与待业青年服装厂分家,并由北山街搬迁到百货批零商店。同时将商业局服装厂改名为百货公司服装厂。1983年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更新,购买了10台电动缝纫机、1台电动码边机和1台锁眼机。从此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1984年服装厂有了较大发展,扩建了200平方米的厂房。
1984年末实现总产值44.8万多元,利润1.3万多元,是建厂以来经济效益最好的1年。
1985年购进了10台电动缝纫机和电动裁剪机,并将生产车间安上了4台吊扇,改变了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