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综述

第七章 乡镇企业

第一节 发展综述


  七台河的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土到洋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体历经了起步、徘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七台河原属于勃利县十二区,1956年,划分为七台河乡、茄子河乡,1958年政企合一变为公社。当时,社办企业只有木匠铺、铁匠炉,人员极少,产值寥寥无几,直到1976年19年间仅有4个企业,原煤产量6.5万吨,产值139万元,企业人数为128人。
  1977年4月,七台河市乡镇企业局成立后直到1979年全市3个人民公社,当时只有红旗公社3个人指井小煤窑,1个砖厂,中心河乡有一个小型的铁木加工厂,茄子河公社焊条厂、暖气片厂、木器厂。乡镇企业6个。年产值为60万元。1975年红旗公社成立了社队企业管理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1980年乡镇,街道企业已发展到140个,其中:乡办29个、村办95个、街道办15个、市企业局1个,产值1998万元,纯利润424万元,从业人员8391人。1983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77个,产值已达到5780万元比1979年增长二倍,纯利润1060万元,比1979年增长一倍半。从业人员13979人比1979年增加66.5%。截止1985年末全市乡镇企业产值已达到5641万元,利润661万元,税金128万元,原煤产量达到249万吨,占全市煤炭总产量1107万吨的22%,出现了红旗、桃西两个煤炭收入超千万元的乡和14个煤炭企业收入超百万元的村。市乡镇企业局的直属企业,从1982—1984年相继办起煤炭货场,车队、供销、贸易、服务、矿业、建材、木器等6个公司,投资达345.7万元,1985年末总收入为2585万元,纯利润397.9万元,税金7.2万元,有职工340人。
  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几千年来,农民只能种地不能务工旧的传统观念,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向农工商一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以工补农、保农,促进了农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乡村企业从1980—1983年为农业提供资金1278万元,用于农田建设87万元,购置种子106万元、化肥896万元、农药46万元、农机具107万元。购置汽车、农机具215台件,用于建学校、影院、文化站等公共福利事业36万元。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 加快了致富步伐。红旗乡红卫村1979年是单一务农的“无工村”,全村总收入40万元,人均收入70元。1980年开始办矿,当年产煤4万吨,获利23万元,1984年两个矿井由人背井全部实现机械化提升。砖厂具有4个容装4万块方窑,一个瓦厂。1985年,村办企业发展到7个,创产值266万元,利润70万元,个体企业68个,联户企业2个,1985年,总产值达129万元,利润96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99元。仅1985年公积、公益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25万元,以工补农4万元,福利事业12万元。村民享受5种待遇,即:免交农业税、免交水电费、免交磨米费、免交子弟上学费,考入大学的每人每年给助学金200元。1983—1985年,从村办企业中拨款23万元建红卫村小学,全部砖瓦结构,暖气设备。全村330户已有250户修建了砖瓦结构的新房。
  三、对国家做出了贡献 1980—1985年共上缴国家税金941万元。为国家提供原煤661万吨。
  四、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1985年末从事乡镇企业劳动力17291人。培养各类技术人才250余人。培养成长一批务农兴工的劳动大军。改变与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为科技兴农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