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粮油仓储第一节 粮仓 七台河市的粮仓建设是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粮油供应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展的。粮仓建设规模与标准经历了由单项到配套,由人力到机械,由低标准向高标准发展地过程。
1958年至1968年为艰苦创业时期。1958年8月在刘天岗南侧建七台河粮库,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一栋300平方米草木结构的简易成品粮仓和一座50平方米,每小时烘干5吨原料的小型烘干塔。原料无库,全部采用散积,露天保管。
1969年至1978年粮仓建设进入全面建设时期。1969年七台河粮库简陋的粮油保管条件和接收能力,已不适应七台河日益发展的需要,加之原库位于新建矿五井塌陷区,故于5月在北山铁道口东北侧(新七台河火车站对面)兴建一处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设计储粮能力1亿斤的铁路沿线综合大库。于同年11月粮库搬迁新址。又于1974年建一座五层梯式烘干塔,日烘干210吨。1975年建造66个60至120吨大、小不等的土圆仓和两栋简易仓库,解决了部分露天保管粮食的状况。初步形成地下空中作业“一条龙”的生产工序。于同年秋,省粮食厅、合江地区粮食局在七台河市召开了合江地区粮仓建设现场会。简易仓库和土圆仓的建设使七台河粮仓建设有了新发展,包容能力提高到3000万斤。
1979年至1985年粮库建设进入了巩固、提高、全面发展的时期。1983年,吸取了1981年特大水灾的教训,彻底改造土圆仓。建起9栋6850平方米房式仓库和915米长的铁路专用线。并在专用线两侧建2560平方米钢筋架式的风雨棚。同时增设1台30吨地中衡和升降机、输送机、小型拖拉机等机械化设备,从而使搬运工作开始摆脱了近百年来笨重的体力劳动,使库房建设向着机械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随着煤炭生产的开发,原有北山粮库面积小,地处偏北,已不适应煤炭东进开发的需要。于1983年7月省粮食厅下发黑粮建字65号文件,批准在市区南部万宝水库东侧建造一所大型粮库,当年投资29.3万元。又于1985年投资340万元建库。同时,筹建制粉厂,于同年10月正式上马。桃南第二粮库的建设,对实现原粮就地接收,就地加工,就地供应,从根本上改变本市粮食供应大调大运局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85年末,七台河粮库已发展成为月储存量6000万斤,年经营量达3.5亿斤综合大库。
七台河粮库1985年场地面积及仓容情况统计表
表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