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食保管

第二节 粮食保管


  七台河粮库在粮食保管工作中,在组织上实行分工负责制。划分储粮区域,按库房和品种分片包干,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个保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在方法上,按照便于粮情检查,节约费用,搞好通风,保持清洁,方便搬运的要求。大体进行“两个步聚”,采用“两种办法”。“两个步骤”一是,粮食入库时合理安排保管形态,仓库内分成为散积和堆垛两种形态,库容以外采取袋积、囤积、散积三种保管方法;二是在降水上,分别采取机械烘干和晾晒相结合的方法。60年代以晾晒为主,70年代转入以烘干为主(见粮库198]—1985年粮食烘干晾晒情况统计表)。“两种方法:一是,开展常年保粮检查。分别在一月、五月、七月、十月进行4次检查,查水分、查温度、查虫害、查鼠害。并实行保管员个人检查、保管区集体检查、粮库安全保粮领导小组合查的三级检查制度。同时建立安全、半安全、危粮的分类排队保粮档案。二是开展科学保粮。用温度计和电子感温器定时、定位检查粮温,防止霉变。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熏蒸杀虫灭菌,取得了较好效果。
  开展“四无粮库”(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活动,是保证储粮安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保粮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七台河开展“四无”粮库工作以无霉、无虫、防坏粮为主。70年代,随着保管形态的变化,库房条件的改善对虫粮、霉粮及时采取分别堆放,隔离处理的办法;到了80年代由于烘干、晾晒能力的增加,科学保粮水平的提高,基本上做到无霉、无虫。重点转入了防雀、防鼠、防事故上来。由于采取了加强领导,依靠群众,培养队伍,定期检查,健全制度,制定措施等办法。1982年被评为合江地区“四无粮库”。通过常年坚持开展“四无”粮库竞赛活动,改变了粮库卫生环境,健全了保粮制度,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消耗,改进了管理,提高了效益,使粮食仓储工作跨入了全省的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