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医药经营

第二节 医药经营


  一、药店
  1938年,李国安由河北省来到七台河市开设第一家“积盛福”中药店。
  1944年,李国安将“积盛福”药店转交给弟弟李国邦经营,改名为“永源盛”药店。
  1949年,孔庆良在茄子河(原名八里地围子)开设中药店,经营药品300多种。
  1954年,勃利县土产公司成立中药组,药店归中药组领导。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七台河药店归勃利县合营总店领导,同年7月,划归勃利县商业局领导。
  1964年,七台河国营药店和茄子河国营药店由勃利县划出,移交七台河矿务局贸易公司领导(商业局的前身)。1965年七台河特区医药批发站成立,各药店归批发站领导。从1966年至1985年,医药公司先后与商业局、卫生局几次分合,药店隶属关系也随之不断变换。到1985年末,药店已发展4处。其中:属于全民性质的药店有3处,属于大集体性质的有1处,职工人数40人。分布在新兴、桃山、茄子河3个区内。

  药店分布情况表
  表27—36



  二、医药采购与供应
  1980年以前,在药品不足的情况下,实行了国家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的办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医药生产的飞速发展,医药数量增加,品种齐全,质量提高,基本上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疾病防治,康复保健的需要。打破了过去单一靠二级站进货的局面。实行了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新体制。
  医药公司与哈尔滨、牡丹江等市开展了协作,并面向全国。1985年末,全市医药采购与销售总额506.6万元,其中:协作定货额占20%。
  (一)医药供应
  为使药品供应分配的合理,市卫生部门规定,对紧缺药品供应分配的比例为:农村、生产大队院、所占25%,市、矿医院占75%。并规定对经销药品的药店,农村诊所必须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合格证,营业执照的“三证”方可经营供应药品。1980年药品供应放开后,实行凭证自由选购。1985年末,全市供应单位128个,总销售额50.66万元。
  (二)医疗器械
  1970年前,医疗器械,中药器械进货渠道主要靠佳木斯二级站。进货品种大部分是刀、剪、钳、镊、针头、针管等小型设备,年销售额5万元。1980年以后,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型X光机、综合产术、手术床、消毒柜、电冰箱、显微镜等医疗器械增长较快。1985年末,年销售额25万元,品种1000种以上。
  (三)化学试剂
  1965年医药公司批发站建立时,由于经营条件限制,化学试剂经营量较少。1970年至1980年间,伴随煤炭生产发展和科研、教育事业的普及与提高,化学试剂所需数量与品种相应增加。品种增至80多种,年进货5万元。到1985年末,化学试剂销售额4.2万元。
  (四)玻璃仪器
  玻璃仪器的经营与化学试剂、医疗器械经营同步进行。购货渠道主要是佳木斯玻璃、化学试剂商店。到1985年末,全市玻璃器皿的销售额3.5万元,品种600余种。
  三、药材采购与供应
  (一)药材
  医药公司成立后,商品购进为佳木斯二级站供应。年初报年度计划,年中数量不足,品种不全时,可随时补报计划,年购入100万元左右。1980年后,药材采购面向全国、全省,满足了数量与品种的需要,减少了供应中的脱销断档和超购积压的情况发生。
  随着全市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在防止疾病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销售额逐步扩大。1960年全市只有7个医疗机构,1985年末,市级医疗机构发展到17处,乡卫生院4处,年销售额28.3万元。

  历年中药主要品种销售情况表
  表27—37
               单位:公斤



  续表27—37
               单位:公斤



  (二)中成药
  1980年以前,全市中成药购货渠道主要以佳木斯二级站供应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开购货渠道,面向全国、全省,基本保证了品种所需数量。到1985年末,购进达6.46万元。
  在销售上,70年代紧缺品种采取平衡分配,充足品种敞开销售。1984年以后,为扩大销售,药材公司开展送药到厂(矿)、到院(所),既服务于基层,又提高了经济效益。1985年末,中成药销售额8.36万元。

  1982—1985年中成药销售情况表
  表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