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郝贵林

第一章 人物传略

郝贵林


  郝贵林,汉族,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出生于热河(今河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民国初背井离乡,只身逃荒到黑龙江珠河县(今尚志县)黑龙宫对面的山沟里落脚谋生。
  1934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来到黑龙宫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郝贵林成为游击队员。他经过战斗的锻炼,多次出色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游击队党组织很快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年秋,郝贵林被任命为哈东支队司令部政治保安队队长。一次在保卫珠河黑龙宫游击区的战斗中负伤,没等伤痊愈,他就重返战斗岗位任保安连连长。他带领保安连,在司令部的直接领导下,同敌人多次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他和战友一起攻占了方成岗、小山子附近的双东地界。在宾县境内缴了三道岗、包家岗、四道河子据点的大排队30多支枪,在财神庙缴了“占北平”山林队的50多支枪。接着调转队伍东进到延寿二区,缴了花砬子王成大排队的械,焚烧了乌拉草沟和姜家崴子局、所,又渡过蚂蚁河深入到敌人统治势力雄厚的马鞍山、金坑等地,使延寿的日伪军闻讯胆战心惊。
  1935年4月,郝贵林率领保安连随三军司令部进军大小罗勒密,沿途进行了多次的战斗,克服重重困难,摆脱了前堵后追的敌人,东进到三道河子一带。5月,进行了三道通战斗。6月底,在黄木营子、关山嘴子、崔金沟、松会沟等地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收款和帮助组建农民自卫队等群众工作。经过一年多战斗生活的考验和艰苦环境的锻炼,郝贵林不仅成为一个会带兵打仗的出色指挥员,而且也成为一个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
  1935年,日军在帽儿山建立6个县(双城、珠河、阿城、宾县、五常、延寿)办事处,统一调动6县内日伪军事力量,对抗联三军和珠河游击区进行军事“大讨伐”。面对这种形势,9月,珠河县委执委会议作出了“关于目前哈东政治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目前的中心任务是广泛运用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发动群众反对并大屯,保护游击区。并决定抗联三军率大部分主力向依兰、勃利、汤原一带远征。根据县委的决议,三军迅速组建了四、五、六三个团。郝贵林任第四团团长。四团在郝贵林的指挥下,英勇出击,取得了粉碎日伪军冬季“讨伐”的胜利。随着队伍发展壮大,到1936年春,三军一师四团扩编为三军第四师,郝贵林任师长。
  郝贵林十分注重官兵关系、军民关系。部队每到一地,他都能深入群众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宣传抗联的性质和目的以及抗联与群众的关系。同时.向群众宣布抗日联军的各项纪律,决不准部下侵犯群众的利益。因而,郝贵林率领的四师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八一”宣言的精神,于1936年8月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9月18日,在汤原帽儿山北坡召开了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政治、军事和组织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并作了决议。以珠河、汤原两个中心县委为基础建立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郝贵林被选为省委委员。1937年初,他又兼任北满抗日联军下江(松花江下游地区)办事处主任。当时,他除领导四师活跃在宝清、富锦一带钳制打击敌人,声援西征部队外,还肩负着筹集给养经费的艰巨任务。1937年7月,郝贵林率领十几名干部、战士到勃利县青龙山、小五站收取“红区地方款”,遭到从勃利县来的200多日伪军的突然袭击。郝贵林为掩护战士中弹负伤,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35岁。对郝贵林师长不幸牺牲,三军四师的干部、战士和游击区的广大抗日群众极为悲痛,部队在小七站南山埋葬地为他举行了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