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和
杨太和
杨太和,别名杨景荣,汉族,1904年8月(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一个农民家庭。1910年,全家搬迁到黑龙江省密山县杨木岗拉拉街居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太和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1932年初,在密山县组织了抗日游击武装,被编为李延禄领导下的补充第二团。杨太和先后任营长、副团长。1932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1月,根据“关于建立直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决定”和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杨太和率队参加了抗日救国游击军任一团团长。当时,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嚣张,斗争形势严峻,杨太和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同年,杨太和率领一团回到密山不久,他的内兄,密山县伪县长刘相浦就强迫杨太和的妻子抱着小女儿到一团驻地小石头河子去劝降,并以30垧地和“自卫团总”的官衔作为诱降条件。对于敌人的这一卑鄙手段,杨太和无比愤怒,予以严辞拒绝。他说:“想让我不抗日,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不打跑日本鬼子决不罢休!”并向妻子坚定地表示“:“你愿意等到抗日胜利,全家重新团聚的那一天就等着,不愿等,你可以改嫁。”杨太和还告诉妻子“既然你哥哥已经给日本人办事,那就是汉奸,从此以后,再没有什么私人亲属关系可说的了。”杨太和就是这样把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解放,摆到了个人安危和家庭幸福之上。在杨太和坚定抗日决心的感召和耐心教育下,不仅妻子留在了抗日部队的驻地,而且还动员了堂兄、四弟、妹夫等人参加抗日队伍,奔赴了抗日战场。
在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斗争中,杨太和总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开辟和巩固了抗日游击区,为整个抗日救国游击军在密山一带的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4年3月,抗日游击军军长李延禄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杨太和受党的委托代理指挥全军军事工作的重任。他率领全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活动。同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巩固和加强党对反日游击队的领导,决定将东北各反日游击队统一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9月,正式宣布将抗日救国游击军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一个师。杨太和任第一师师长,并兼任一团团长。
在抗日战争极端艰苦的年代里,在同日军进行殊死战斗的日日夜夜,杨太和同一师指战员转战南北,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避艰险,不怕牺牲,机智果敢,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深受全师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赞杨和尊敬。
1935年9月。杨太和奉命率队去依兰县五道河子参加第四军干部会议,途经勃利县缸窑沟时(现七台河市),突然同敌人遭遇。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对杨太和的牺牲,当地人民群众无比悲痛和怀念,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杨太和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并以树木作为标记。
1955年冬,李延禄同志为杨太和烈士题词:
争取独立自由猎艰险,
掷头颅终竟击败日本帝国侵略者;
秉承先烈遗志大团结,
坚信念定要解放澎湖列岛和台湾。
1984年,勃利县人民政府在烈士陵园里建立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