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二编 自然环境
概述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三江平原南端,老爷岭北缘,乌苏里江一级支流穆棱河由西南流向东北纵贯全境腹地。境内地势起伏,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鸡西市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南(绥芬河)到北(漠河)、由西(齐齐哈尔)而东(抚远),在代表黑龙江省气候特点的25个市、县中,鸡西市的主要气候要素指标均属前列。光照、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积温高,增温快,雨热同期,适宜1年1熟耕作制的作物和林木等各种植物生长。境内的野生和人工植物品种繁多,绚丽多彩。
鸡西市河川多年平均迳流量4.09亿立方米,过境穆棱河客水迳流量9.07亿立方米。河川迳流量并不丰富,每人平均占有水量1297立方米,低于全省每人平均占有水量2300立方米的水平。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季节 性分配也决定了河川迳流量的相应变化,开发利用这种时刻运动、不断变化的迳流必须兴建综合效益较好的水利工程,才能达到地表水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和利用的目的。赋存在穆棱河干流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是鸡西市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基岩裂隙水赋存的地质构造、地貌条件较为复杂,富水性差异大,多不具有供水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市水利工程建设事业有较大发展,新建、扩建的6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引水、提水等水利工程,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供水中发挥很大作用。但从总体看,蓄水工程少、规模小,调节 能力差,地表水利用率低;加之长期开矿使部分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天然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尽管已建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仍很低,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鸡西市有比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并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及多变的地形、水文、土壤等构成在全省具有相对优势的自然地理环境。
鸡西市的土壤类型多而复杂,素有“一步三换土”的说法。暗棕壤是境内的良好森林土壤。1985年,森林覆盖率和全省平均覆盖率相同,均为37%,高于全国(1976年)平均12.7%的覆盖率。森林是鸡西市的宝贵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林木、林副产品资源。境內森林所处山地平缓,交通方便,易于采运。林区许多种类的山野菜、食用菌等林副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全市人民的生活需要,还是支援外地和出口创汇的土特产品。
境内耕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不大,适于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森林、荒山、荒地、水域等占60%以上。市境内的兽类、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消灭和抑制有害动物,合理利用和保护有益动物,重点保护珍稀动物,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措施。利用天敌消灭鼠害和防治虫害,开展综合性生物防治工程工作,是具有省劳力、成本低、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好方法。鸡西市林业局利用赤眼蜂和食虫、食鼠的鸟类防治森林虫、鼠害已收到一定效果。
煤炭、石墨、硅线石是鸡西市矿产资源的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鸡西煤田开发始自清末民国初期。到1985年,已有80年的历史,探明储量达30.17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1/2,东北地区的1/4。鸡西煤田煤种齐全,冶金用焦煤占60%以上,是全国冶金用焦煤的重要产地之一。鸡西市因煤而立,各业因煤而兴,素有“煤城”之称。石墨发现于1905年,到1980年,全市已探明储量5.18亿吨。柳毛石墨矿为世界罕见的特大型石墨矿床,是全国三大石墨产地之一。石墨还是鸡西市传统的出口矿产品。硅线石发现于1982年,已探明可利用的储量3848万吨,是国内罕见的大型硅线石矿床。1985年,鸡西市已建成全国第一个年产4500吨的硅线石精矿粉生产线,填补了国家这类产品的空白。优势矿种还有大理岩、白云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水泥原料和多种建筑材料。其中,白云岩储量在省内同类矿床中居第一位。
相对优势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鸡西市立足资源,依托煤炭,全面开发,多元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