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壤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母质因素
鸡西市成土母质主要有基岩(未破碎的岩石)风化破碎后的碎屑物质残留在原地形成的残积物,由无固定流向水流搬运的基岩碎屑物质在山坡或山麓堆积形成的坡积物,丘陵或山区沟谷中由洪水搬运、堆积的基岩碎屑形成的洪积物,由河流搬运、沉积的碎屑物质形成的冲积物。
山地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各种成分的残积、坡积物。属于中酸性岩石有安山岩、花岗岩、流纹岩及片麻岩等。这些基岩形成的残积、坡积物,PH值(酸碱度))5—5.7,属于酸性碎屑物质,矿物质化学组分中二氧化硅(
分布在沿河平原地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堆积深厚,一般为50米左右。上部有一层1—3米厚的轻粘土,再下为砂层。由于受母质来源和气候影响,形成的土层结构较复杂,常出现砂、壤间层。冲积物母质多形成质地较轻、不同类型的河淤土。
二、气候、地形及水文因素
鸡西市气温年差较大,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冻期长,冻土层平均厚1.88米。由于周期性的冻结作用,使土壤产生明显的融冻交替的过程,改变了土壤中的水分状况,促进土壤中腐殖质的大量积累,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由于季节 性冻土层的存在,受温度差的影响,土壤深层的水向表层移动,并凝结在冻土层的底面,春季地表开始融化,在冻土层之上形成暂时性滞水层(返浆水),对防止春旱起重要作用。
鸡西市地貌主要有低山丘陵、山前漫岗及河谷平原3种类型。低山丘陵(海拔400—600米)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北、西、南部地区,发育有大面积适合林业和畜牧业用地的暗棕壤(黄砂土)。山前漫岗(海拔300—400米的山间缓坡地),多为白浆土类,是全市粮、豆、薯的主要产地。河谷平原,多分布在境內主要河流沿岸,海拔180—300米,多发育河淤土、水稻土和草甸土。地势低平,水源充足,土质肥沃,是全市蔬菜、水稻主要产地,也是渔业生产基地。
地下水、河流水系、人工水池、水渠等对土壤含水状况有很大影响。全市主要河流河床坡度小,河道弯曲,排泄不畅,使全市大约10987公顷土地成为洪泛区。因地表迳流、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条件均好,地下水矿化度不高,水质好,打井灌溉农田无盐碱化现象。
三、人为因素
开荒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荒山荒地逐步被开垦,开垦后的土壤中有机质减少,速效养分增加,土壤逐渐熟化,自然土壤演变成耕作土壤。但因开荒不当,毁林、毁草,造成水土流失。
耕种通过对土地的翻耕、中耕、松土,使土壤的水、肥、气、热协调,提高土壤肥力。新开垦的土地,因土性冷浆,潜在肥力虽高,却难以发挥作用,合理的耕作可使潜在肥力转化为有效肥力。特别是翻耕,采用机耕作业,耕层加深,使土壤疏松多孔,孔隙度增大,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的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施肥鸡西市农业生产以蔬菜为主,重视施肥。50年代前主要靠土壤的自然肥力,60年代农家肥有所增加,并逐渐增加以氮肥为主的化学肥料。70年代以来,施肥水平有所提高,除增加农家肥外,化肥施用量也有增加。但全市的施肥水平还不够高,各区乡施肥的数量差异较大,有的不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求确定施用肥料的种类、数量和方法.由于盲目施用化肥,有的地块造成土壤板结,增产幅度不大。
灌溉和排涝手段的逐步增强,并采取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对控制干旱与洪涝起重要作用,使土壤肥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