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三编 人口

概述


  距今6000年前,鸡西地区是满族的先民肃慎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但由于一代代人口的大量迁徙,特别是渤海人的被迫南迁,女真人的入主中原,满族人的“从龙入关”,尤其是清初,对“白山黑水”之间的“龙兴之地”实行封禁政策后,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直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穆棱河上游设招垦分局,第二年又在宁古塔至蜂蜜山和三姓一带设驿站,鸡西地区又重新开发,人口日渐增多。1908年,鸡冠山一带有百余户人家。1915年,鸡西地区总人口增加到38921人。其中,迁入人口33783人,占总人口的86.8%,自然增长人口5138人,占13.2%。
  1916年后,蜜西煤矿、滴道沟煤矿、穆棱煤矿相继建成投产,鸡西地区人口持续增加。1925年穆棱铁路建成通车后,梨树镇成为重镇,鸡西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到1931年,全地区人口增加到61816人,比1915年增加22895人,平均每年增加1431人。其中,迁入人口1161人,占每年平均增加人口数的81.1%,自然增长人口270人,占18.9%。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为掠夺鸡西地区的煤炭资源,大量招用劳工,使鸡西地区人口急剧增长。到1941年9月1日,伪鸡宁县建立时,人口增至89574人,平均每年增加2776人。其中,迁入人口2187人,占78.8%,自然增长人口589人,占21.2%。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为保证其侵略战争的需要,抓来大批劳工,掠夺煤炭资源,全县人口增加更快。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全县人口145276人。其中,日本籍人29500人,俄罗斯籍人49人。
  1946年,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矿山、工厂尚未恢复,大批被抓的劳工返回家乡,加上大部分日本人被遣送回国,全县人口相对减少。到1949年底,全县人口127711人。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农村土地改革和矿山民主改革运动,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到1952年底,全县总人口141675人,比1949年增加13964人,增长10.9%。其中,3年自然增长15004人,占增加人口数的107.4%。
  1953年后,由于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计划生育工作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鸡西县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生育高峰,连续5年出生率接近或超过50%。到1957年底,全市人口增加到262603人,比1952年底增加120928人,增长85.36%。同年,中共中央发出节 制生育的指示,但在1958年“左”倾错误的影响下,计划生育工作未引起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节 制生育只有一般号召,没有具体措施,造成人口盲目增长。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全国各地农村人口盲目流入鸡西矿区,人口增长失去控制。到1962年底,全市总人口达442506人,比1957年底净增179903人。其中,自然净增人口64264人,占增加人口总数的35.72%;机械增加人口115639人,占增加人口总数的64.28%。1964年,鸡西市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在城市初见成效。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计划生育工作受到错误的批判,全市人口又出现盲目增长的局面。到1973年底,全市总人口达685039人,比1962年底增加242533人,增长年底增加242533人,增长54.81%。其中,自然增加人口218894人,占净增人口的90.25%;机械增加人口23639人,占净增人口的9.75%。对人口盲目增长的严重性和由此产生的巨大压力,使人们对计划生育工作开始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1971年7月8日,国务院发出〔71〕51号文件,批转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深入。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进《宪法》,鸡西市恢复和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相继成立计划生育组织机构,计划生育工作开始纳入各级党政部门的议事日程,狠抓思想、组织、政策、规划、措施五落实。实行“一对夫妇两个孩,相隔四五年”和“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大面积落实节育措施,取得很好成绩。1985年底,全市总人口806802人,比1973年增加121763人,增长17.77%。在全市总人口中,0—14周岁儿童占25.89%,15—49周岁占60.47%,50周岁以上占13.64%。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5.9%,人口平均寿命已由沦陷时期的34周岁上升到70.24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