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性别、年龄
第二节 性别、年龄
一、性别
新中国成立前,鸡西地区人口盲目增长,在高出生、高死亡,特别是在“重男轻女”思想困扰下,长期存在着男性多于女性的状态。1931年末,在鸡西地区总人口61816人中,男性34530人,占总人口的55.86%;女性27286人,占44.14%;男性人口数占女性人口数的比重为126.55%。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从外地抓来大批劳工采煤,进一步扩大了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1941年底,伪鸡宁县人口89574人中,男性54409人,占60.74%,女性35165人,占39.26%,性别比例为154.72%,比1931年又拉大了28.17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人口的性别比例逐渐趋向平衡。1949年底,全县人口中的女性比由1946年的162.37%下降到138.09%;1957年底,又下降到114.45%;1965年底,再下降到108.93%。“文化大革命”期间,下降速度缓慢,到1977年性别比例才接近平衡,达到103.2%。1980年再下降到102.71%,1985年,女性比为103.19%。
二、年龄
1941年底,鸡西地区0—14周岁的婴儿、幼儿和少年人口27051人,占鸡宁县总人口89574人的30.2%;15—60周岁人口59298人,占66.2%;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口3225人,占3.6%。1953年底,0—14周岁人口66808人,占总人口172052人的38.83%;15—60周岁人口96652人,占56.18%;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口8592人,占4.99%。12年间,幼、中、老3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按照两头比重增大、中间缩小的趋势变化着。1975年底,0—14周岁人口308685人,占总人口716540人的43.08%;15—60周岁人口371299人,占51.82%;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口36556人,占5.1%。3个年龄组人口比重仍按照两头增大、中间缩小的趋势变化着。1985年底,0—14周岁人口减至208882人,占当年总人口806802人的25.89%,比1975年减少99803人,比重减少17.19个百分点。而15—60周岁人口却增至550281人,占总人口的68.21%,比1975年增加178982人,比重增加16.39个百分点。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口47639人,占总人口的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