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管理体制


  1946年5月,鸡宁县政府成立后,面临遭受日本侵略者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烂摊子,实行“统一经营,分散管理”的计划管理体制,全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1949年,鸡西县计划体系初步建立,编制了《1950年鸡西县国民经济计划》。1951年,鸡西县经济计划委员会成立,在开展“三反”、“五反”、抗美援朝运动的同时,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煤炭生产。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到1952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12618万元,比1949年增长55.5%,每年平均递增15.9%。
  1953年,鸡西县按照全国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体制,借鉴苏联50年代的经验,结合全县的实际情况,实行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使计划管理线条由粗变细。同年5月,编制出《鸡西县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和五个年度计划草案。“一五”期间,集中力量进行以鸡西矿务局各煤矿、鸡西矿山机械厂和鸡西发电厂为重点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国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到1956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19043万元,每年平均递增10.8%。其中,工业每年平均递增11%,农业每年平均递增6%。
  1957年12月,鸡西市经济计划委员会相应扩大管理权限。在以煤炭采选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基础上,编制了《鸡西市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和五个年度(1958—1962年)计划草案。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计划管理体制脱离了原定的适当扩大地方计划权限的轨道,强调为“大跃进”服务。生产计划实行必成计划和期成计划“两本帐”的错误做法,否定综合平衡,使全市计划管理失去控制,加上3年自然灾害等,导致全市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年,全市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实行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年度计划,加强集中统一和综合平衡,适当开展市场调节 。从1962年起,经济形势开始好转,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1965年与1957年相比,社会总产值增长71.9%。其中,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6.9%,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3.3%。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计划管理体制遭到严重破坏,1967—1968年2年未编制计划。1969—1970年,经济有所回升。“三五”计划除几项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外,其它指标基本没有实现。
  1971—1975年,在计划管理体制上有两个重大改变:一是计划上搞高指标,追求高速度;二是计划管理体制上搞权力下放。由于对煤矿等重点企业采取军事管制等特殊措施,许多方面得到一些发展,特别是地方“五小”工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较快。“四五”期间,全市社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5.8%。其中,农业递增5.3%,工业递增5.8%。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过拨乱反正,全市经济开始复苏。但在经济工作中由于急于求成和一些“左”的政策影响,计划管理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反而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在计划工作中端正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的原则,在编制计划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意发挥市场调节 的作用;在计划管理形式上,加强宏观控制,增加指导性计划,减少指令性计划。从1981年起,全市在进一步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中,形成“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计划管理方法上从以定指标、列项目、分投资、分物资为主,向侧重研究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为主转变。从对企业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逐步改变集中过多,管得太死,只强调指令性计划,忽视市场调节 的传统观念。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既灵活多样,又协调统一,较好地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任务。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130047万元,比1949年增长15.03倍,每年平均递增8%。国民收入53837万元,比1949年的2758万元增长18.52倍,每年平均递增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