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编制
第三节 计划编制
一、年度计划
1950年末,鸡西县编制出《鸡西县1951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主要用经济分析法编制。即:通过对1950年1—9月份生产情况、资源状况、市场形势等进行抽样或典型调查,全面统计。根据掌握的资料,再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按省要求的控制指标,初步预测出鸡西县的工业总产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利润等主要计划指标,向全县各有关部门提出控制数字,由基层单位向县主管部门提出计划(草案),经各主管部门汇总后报县编制年度计划(草案),经县审批后报省批准执行。
1953年,随着全国统一计划体制的建立,鸡西县年度计划编制工作逐步完善。“一五”时期,各年度分别编出为煤炭生产服务的农业、工业、运输、邮电、商业、地质勘探、基本建设、科学研究、文教卫生、城市住宅、价格、技术革新、建筑安装、劳动工资、成本和流通费用、物资分配、公共卫生、综合财政等16种年度计划。编制程序是,首先自上而下地下达控制指标,再自下而上地编报计划草案,最后自上而下地逐级批准计划。编制计划的主要方法是综合平衡法。根据全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出发,对各区矿、各部门、各单位的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注重抓薄弱环节 ,控制过分突出的“长线”,达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平衡,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大跃进”期间,鸡西市计划管理权限下放过多、过急,计划内容减少。对邮电、地质勘探、科学研究、城市公用事业等不编年度计划;对原有计划管理体制一律视为条条框框;编制计划方法强调群众路线,否定平衡;计划程序打破常规,改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大跃进”高潮时,把计划纳入为“大跃进”服务的“双轨制”。对中央和地方企业实行条块结合计划。在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作用的思想指导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严重泛滥,妨碍了全市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造成了经济上的混乱。
1963年,全市的经济管理权限适当集中。计划内容从原来“一五”时期的16种增加到20种,增加人口、技术改造、国民收入和国家储备计划;在计划编制程序上,由“大跃进”时期的自下而上改为两下一上;在编制各年度计划中,执行“全国一盘棋”、上下为煤炭生产服务“一本帐”的方针,克服各自为政的分散现象。注意搞好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积累和消费、交通运输和生产建设、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等与全市煤炭生产的关系,较合理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瞻前顾后,留有余地,使全市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工作被削弱,计划内容减少,主要编制农业、工业、运输、基本建设和物资供应计划。1967—1968年2年没有编制年度计划,国民经济连续下降。1969年后,又开始编制各年度计划。1970年,经济有所回升。1971年,由于多头决策,资金、物资管理分散情况严重,计划上搞高指标,追求高速度,致使全市职工人数突破13万人,工资总额突破1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13万吨。虽然“四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了,但全市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局面遭到严重破坏。
1977—1978年,在编制年度计划中,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经济工作要求大干快上,急于求成搞冒进,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工业生产追求高指标,基本建设摊子铺得过大。
1979年后,鸡西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全面纠正计划中“左”的错误,把计划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上来。坚持“两下一上”的计划编制程序,改革计划工作方法,根据大量的经济信息和科学依据,采取综合平衡法、经济分析法和专项规划法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计划定额和标准的科学性。经过7年的调整、改革,到1985年,全市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积累和消费等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国民经济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中期计划
1952年,鸡西县编制《1953—1957年鸡西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草案),主要采用部门资源法的方法编制。以发展矿务局的煤炭采选业为龙头,辅以火力发电的发展任务,拟定出为煤炭生产服务的地方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和商业等部门的初步计划方案。在摸清全县各部门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源和潜力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出可能增加的生产能力、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物资消耗节 约等指标,经过“两下一上”,逐步编制出五年计划草案。经鸡西县委审定后,报省审批下达,组织实施。
“一五”计划末期,采用部门资源法编制出《1958—1962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草案)。但由于“大跃进”开始,强调大搞群众运动,“二五”计划未起作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虽然编制了《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鸡西市经济发展陷入无政府状态。1971年,只编制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一个计划纲要。
1976年,以社会最终消费为出发点,采用数学模式基础上的综合计划方法,编制出《1971—1980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草案)。这个计划突出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0年,编制《1981—1985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草案)。主要采用数学模式法,首先计算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得出最终产品、国民收入等指标后,再使用部门联系模式方法确立各部门生产的平衡关系,使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全市各部门计划和企业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编制出计划方案,保证计划的各方面协调。
1983—1985年,市计委编制《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其指导思想是按省提出的“两改两开,富国富民”的战略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加强经营管理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资源和生产优势,积极慎重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重点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商品流通,完善多元化市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加速城市改造,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按照市委提出的“转轨、变路、改型”的要求,逐步把鸡西市建成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开放式综合型城市。
三、长期计划
1956年,鸡西县运用部门资源法编制出《1956—1967年鸡西县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和《1956—1967年鸡西县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这2种长期计划,主要是确定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发展速度、比例关系、生产布局和主要经济技术政策等。在实施计划的12年中,由于受“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种长期计划基本未实现。
1975—1976年,编制出《1976—1985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草案)和《1981—2000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这2种长期计划主要由科技进步综合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纲要、县区发展和区域性生产综合体发展的长期纲要等部分组成。编制这2种长期计划时,主要采用专项纲要法。根据对社会、经济、科技预测等资料,首先编制出有科学依据的技术经济标准的若干个专项纲要。然后着手分三步编制长期计划。第一步,由市科委和市建委制订出20年的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报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委。第二步,市委规定的长期经济任务和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同市各主管部门一起,制订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草案)。第三步,市计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草案,制订出主要指标和经济定额的控制数字,并下达给市各主管部门、区,再由各主管部门下达到基层企业,并制定各自的长期计划草案,逐级上报审批。市计委根据市各部门、区的计划草案,制定出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并报市委、市政府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