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53年,鸡西县、鸡西矿务局组织陈万荣等43名首批知识青年组成支边垦荒队赴43团(今8510农场)支援边疆建设。1955年,鸡西县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中共中央、毛主席“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的号召,自愿回乡务农。到1957年底,全市有500名知识青年自愿回乡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0年,全市一批知识青年响应中共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自愿上山下乡。团市委树立红勤巧标兵孙秉江、畜牧战线土专家全能手谢桂林、红色青年蔬菜技术员周德章 、工业支援农业的青年标兵张云生为“四大金刚”;树立铁姑娘贾文珍、女拖拉机手唐伟、优秀女配种员魏云兰、克勤克俭的炊事员李美珍、劳武结合的突击手隋桂芬为“五朵金花”。
  1961—1963年,全市在下放干部、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的同时,动员150名中学毕业生随户主下乡到农村落户。1964年,市成立“知识青年教育安置办公室”,负责组织全市知识青年教育和具体安置工作。6月11日,市人委在公安局门前广场召开万人大会,热烈欢送首批254名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同年,团市委表扬李亚东、戚淑清、万学春、孙维影、刘焕兰等回乡知识青年。1964—1965年,市先后兴办了五龙山、龙爪山、大通沟、北平岗4个青年农场,安置150名知识青年。1965年底,全市共有1769名知识青年到邻县和市郊农村插队落户。
  1968—1978年,全市动员48749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有67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3788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945人被评为省、市、区、社、场、矿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1533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安置到嫩江县山河农场的鸡西市第四中学68届高中毕业生李国华,在1970年1月13日农场修配厂失火中,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安置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的鸡西市第三中学66届初中毕业生包立军,在1970年4月27日扑灭山火中献身。李国华和包立军2位知识青年,均被黑龙江省革委追认为烈士。
  1979年春,市委根据1978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成立城市待业青年安置领导小组,组建鸡西市待业青年安置办公室。采取多渠道就业的办法,安置返城的知识青年16420人,占返城知识青年17830人的91.1%。1981年12月,撤销市待业青年安置领导小组和市待业青年安置办公室,市知青办与鸡西市劳动服务公司合并,称市劳动服务公司,负责指导全市待业青年安置(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不再上山下乡)、处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