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职业技术培训

第五节 职业技术培训


  1946年前,鸡西地区的职业技术培训,采取师傅言传身带,徒弟边干边学的以师带徒方式。徒弟经过1—3年的学习,达到能独立从事所学行业的劳动或管理,即可出徒,开张营业。
  1947年5月,东北工矿处在恒山煤矿创办东北工矿处工人学校培训工人。至1948年8月,工人学校迁至哈尔滨市时,办了14期培训班,每期1—3个月,为东北煤矿、铁路、军工、电业部门培养学员1397人。同年,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处开办文化业校和职工业余学校。年底,全矿区参加文化学习、技术培训的学员达5721人,占在籍职工总数的37%。1949年,矿务局职工学校(原东北工矿处工人学校址)成立,承担全局短期培训初等技术人员和提高干部文化水平的任务。年末,培训各类干部、工人1580人。1950年,矿务局所属各矿(厂)均成立职工学校,各井口办业余学校。全局开班135个,聘请342名教师,学员7667人,占职工总数的52%。至1952年末,3年培训初等技术人才2615人。
  1953年,鸡西县大规模地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扫盲班。鸡西县、矿务局还开办技术学校(培训班)43所(个),培训初等技术人才3622人。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全市厂矿、企业办红专大学、红专中专。到1960年末,全市办各类红专学校231所,1683个教学班,入学职工占86.1%。其中,红专大学7所,脱产学习的职工2240人;半工半读技工学校16所,分车工、电工等30多个专业,学生2643人;矿务局开办短期培训班,培训小组长、段队长10013人(次)。
  1961年,全市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对“大跃进”以来所办的16所半工半读技工学校进行整顿,只保留鸡西煤矿机械厂技工学校,教职工和学生657人。同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全市各人民公社开办劳动学校,把升不上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组织起来,勤工俭学、半工(耕)半读。1963年9月,鸡冠人民公社(今鸡冠区)办的城子河劳动学校,2年招收1382名社会青年,占当地社会青年总数的91.4%,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初级技术人才733人(农业80人、工业551人、文教30人、其他72人)。至1965年3月,全市共办劳动学校6所、工读班13个、混合班(劳动班)14个,学生4633人,占社会青年总数的75%。
  1964年,各大中型企业办起职工技校、业校。矿务局办职工业校18所,专职教师200多人,全年脱产培训职工7772人,占职工总数的14.5%。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6154人,举办各项基本功表演93次。同年,市人委于麻山区开办1所农业职工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训练班停办。1975年,市革委和矿务局分别办“五七”干校、“七二一”大学或“五七”技术学校,招收学员850余人。
  1978年8月,市机械局、电子局开办技工学校,当年招收学员80人。9月,市劳动局、柳毛石墨矿、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等技工学校先后成立,共招收学员300人。同年,鸡西煤矿机械厂技工学校改为机械制造技工学校。煤炭部决定将鸡西矿务局技工学校列为全国煤矿10个重点培训基地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职工培训除原有的技工学校外,还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开办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大学、职业高中等各类学校。1983年6月,市政府召开职工教育工作会议,总结2年全市青壮年职工“双补”工作经验。市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初、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职业培训才能就业,从而使职工培训制度化,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
  1985年末,全市有技工学校5所、17个班级、14个专业,在校生3049人,专职教师1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