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鸡西矿务局

第四节 鸡西矿务局


  1946年初,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局决定把鸡西一带列为东北后方工业基地之一。东北局派东北经济委员会工矿处处长刘向三,副处长孙然、郝希英率总务、会计、警卫等30来人到鸡宁县,与县政府工矿局商谈接管煤矿。9月1日后,相继正式接管恒山、城子河、麻山煤矿和机械制作所、发电所、柳毛石墨矿。10月,东北铁路管理总局、东北铁路总工会派钟毅、陈慕华接管穆棱煤矿;12月,东北铁路总局派唐南屏接管滴道煤矿。1947年3月,以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陈郁为首的老干部进驻鸡西矿区,领导工人搞矿山民主改革。
  1947年10月18日,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处成立,处长孙然、副处长郝希英。1948年7月5日,鸡西矿务局成立,局长李华楫、副局长杨长春。辖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煤矿和柳毛石墨矿、煤矿机械所、发电所等。
  鸡西矿务局成立后,集中全力抓恢复矿井生产和新建矿井。从哈尔滨、齐齐哈尔、勃利等市县调进近万人(多数是失业人员),同时招募一批工人。从哈尔滨、牡丹江、阿城等地调进大批机械、发电、运输、化工等方面所急需的设备材料,并用土法生产火药、雷管、导火索供各煤矿使用。恢复滴道、鸡宁发电所,解决鸡西矿区生产和生活用电。1948年末,全矿区恢复投产井口42对、半恢复井口13对、新建井口3对,当年生产原煤206万吨。至1948年年末,2年零4个月共生产煤炭332.7万吨,装运贮煤286.2万吨,为解放全东北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矿务局既经过顺利发展的历程,也走过坎坷艰难之路。3年“大跃进”,曾使煤矿生产技术政策的贯彻执行受到冲击,生产经营管理正常秩序被打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又使企业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但是全局职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反思,吸取经验教训,煤炭生产、矿井建设、多种经营、职工生活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矿务局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企业由单纯生产型逐步往生产经营型发展。1984年,矿务局实行以承包、简政、放权和局、矿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行局、矿长负责制中,局、矿行政领导尊重职代会的职权,严格遵守《企业法》规定的职代会和工会的审议权、监督权和维护权,听取职工群众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依靠群众参与企业重大改革,提请审议行政工作报告和视察行政工作。
  1985年,全局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总承包与单项承包相结合,以推行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层层实行承包。使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发生深刻变化。与1978年相比,原煤产量由1243万吨上升到1300万吨;开拓掘进由3.6万米增加到4.4万米;洗精煤产量由199.6万吨上升到246.9万吨;全员效率由每工0.848吨提高到1吨;商品煤含矸率由1.4%下降到0.64%,灰份由25.58%下降到22.53%。职工平均工资由1976年的996元提高到1498元。其中,采煤工人平均工资由1255元提高到2465元,掘进工人平均工资由1474元提高到24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