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麻山煤矿

第三节 麻山煤矿


  麻山煤矿杏花新区座落在鸡东县哈达乡境内,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矿内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林(口)密(山)线于东海站相接。鸡(西)密(山)公路线从此通过。
  麻山煤矿杏花新区井田可采煤层18层,可采煤层总厚度14.97米,矿井年设计能力120万吨,可采期为81年,煤种以焦煤为主,配焦煤次之。
  麻山煤矿原址在西麻山,属林口县,1957年3月划归鸡西市,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1983年7月,东移到杏花新区现址。
  1938年秋,麻山村农民盛景录在村西南挖狍子窖时发现煤炭。满洲炭矿株式会社闻讯即派调查班挖煤线,掘一试探井。1939年,开掘一、五井。1942年2月,成立麻山采炭所,随后改称麻山炭矿,隶属密山炭矿株式会社。职工最多时1400人,最高年产量16万吨。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溃逃前,将矿井、厂房和设备炸毁。1946年2月,原中长铁路满泰公司穆棱煤矿满泰帐房派斯密尔诺夫到矿与刘荫锷(日本关东军第二军管区少校军官)串通外运贮煤。6月,遭到郎亚斌抢劫,斯密尔诺夫回穆棱煤矿。7月,刘荫锷、卓仁(朝鲜族)等,以“复兴矿业,发展生产,扶助矿内工人生活向上”为名,组建麻山矿工人会,并将机构与“宗旨”报请五林(今林口)县政府承认。
  同年11月,东北工矿处派任弼绍等人接收麻山炭矿。发动群众开展民主改革,镇压了汉奸把头刘荫锷,大力恢复矿井,抢运贮煤。到1948年,恢复井口9对,生产原煤13.9万吨,运出贮煤14.2万吨,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1950年3月,在二井左三采煤工作面试用截煤机,效果显著。1952年,试用风镐采煤,二井一斜八路采煤工作面月产创万吨。其后,陈洪善风镐采煤队又创出连续3个月月产破万吨的新纪录,获东北煤管局通报表扬。1953年,胡继先快速掘进队创双道全煤运输大巷日进23.65米最高纪录,受到东北煤管局的奖励。1954年第一台国产康拜因在三井试用成功,效率比1951年提高1倍多。
  1958年“大跃进”,盲目追求产量,造成采掘严重失调,开拓、回采、准备煤量下降。1960年1月,煤炭部于唐山市开滦煤矿组织全国煤矿回柱、移溜子表演赛,三井主责技术员袁金声带领快速移溜子队参加,队员邵喜山被命名为移溜子标兵。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整顿劳动组织,精简人员,大抓掘进,加强基础工作,到1965年扭转了采掘严重失调的局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矿各级组织机构瘫痪,矿井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67年,全矿原煤产量44.2万吨,比1966年少产20.7万吨。1969年使用自制的改装机组,1970年7月又使用国产MLQ—64型滚筒采煤机;使工作面破、装、运、移等连续化,提高了生产能力。1971年3月,经燃化部和交通部批准,矿在六井右六路9号层(林密线33公里处)进行铁路下采煤试验成功,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4年8月,学习阳泉矿务局三矿和大同矿务局一矿经验,采用风力选矸机和双级螺旋除尘选矸机,选矸效率提高60倍,煤质提高一级,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1976年8月,矿务局决定杏花新区为麻山矿接续区。1977年6月,矿派出54人进入杏花新区,在“边建设、边生产、边调整、边配套”方针指导下,组织群众性会战。1981年6月,煤炭部部长高杨文到杏花新区视察时,批给东一采区系统配套资金200万元。9月,新区东一采区斜井破土动工,1982年11月,东采小井形成3个回采工作面,全矿年生产能力由1977年的6万吨增至27万吨。
  1982年10月,杏花竖井正式开工。1983年7月,麻山煤矿老区(西麻山)指挥中心和部分家属东移杏花新区,老区仅存维持残煤生产的六井和其它少数服务性机构。
  1985年,麻山煤矿杏花新区有14个基层单位、21个机关科室,老区留守处机关有5个科室、6个基层单位。全矿共有职工4873人。其中,干部597人,工人4276人。原煤总产量86万吨。生产建设的发展,职工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职工食堂、浴池、保健食品厂、图书馆、游艺室和俱乐部等设施齐全配套。文教、卫生事业也发展很快,矿办中学2所、小学4所,教职工211人,在校学生4173人;医院2所,面积4800平方米,病床80张。
  历任矿长(革委会主任):任弼绍罗光泽刘佐魁张福柱高见明程远为王成岳史天甲綦敦郑唐奎朱山鲁立奎李会王莹李国良
  副矿长(革委会副主任):李尚金郭剑(女)李云生刘景生黎文修薄庆春邓克祥李增奎刘景清刘亚春杜崇生梁兰和姜洪祥孙同起胡金喜王秀忠尹德荣王凤喜朱悦喜徐长义李荣富王国斌慕维金许家尧吴炳仁高俊山林凤歧曲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