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大通沟煤矿

第九节 大通沟煤矿


  大通沟煤矿位于滴道区境内,矿区面积15平方公里。矿有通往林口县、青山煤矿及鸡西市中心区公路,矿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林密线于兰岭站相接。
  大通沟煤矿地层走向为自西向东,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有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层,矿区处在向斜北翼。1985年底,探明储量1445.6万吨,煤种全系冶炼用的优质焦煤。
  大通沟煤矿于1958年9月开始施工建设,1960年6月投产,投产初期职工1518人,4对斜井,年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1962年8月,因2对斜井开采的煤层灰分高达40%,经煤炭部批准停产报废,设计能力下降到24万吨。为了提高产量和搞好生产接续,1970年派出630人筹建开发平岗新区。同时在矿内大力组织挖潜,对现有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开凿了箕斗井和副井与原有井在井下贯通,形成新的生产提升系统,使生产能力增加到42万吨。至1985年,共生产原煤690.4万吨。
  大通沟煤矿是“大跃进”期间边勘探、边施工、边生产的煤矿,投产后条件差,生产、运输、材料供应都较困难,在矿长翟凤亭带领下,全矿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精神,认真贯彻勤俭办企业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学大庆”、“学石圪节 ”群众运动。大力整顿企业,压缩机构人员,改原矿、井、段3级管理为矿、井2级管理。狠抓正规循环作业,加强采掘一线工作,小矿做出了大贡献。1962—1966年,该矿效率、成本、材料消耗等指标在全局居领先地位。1962年12月,黑龙江省副省长于天放到该矿视察,并召开勤俭办企业现场会,大通沟煤矿介绍了“坚持勤俭办企业,学赶先进争上游”的经验。1964年,该矿全员效率1.866吨,吨煤成本8.21元,实现利润189.5万元,列全省煤炭行业之冠。省煤管局为此在该矿召开全省先进煤矿现场会,该矿被命名为“学大庆先进单位”。
  1965年前,大通沟煤矿掘进工艺用风钻打眼、火药爆破、人工装车、放车、木棚子支护。此后陆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采用17千瓦扒斗机装岩,平巷小绞车运输,光爆锚喷和混凝土喷射支护。
  1966年前,大通沟煤矿在急倾斜煤层开始采用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木支柱支护,人工攉煤,11型溜子自动滑下。1967年,煤层角度变缓,始用截煤机截煤,铁支柱支护,20型电溜子运输。1976年后,使用MLQ—80型机组割煤,SGW—40型溜子运输。到1985年,该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100%和91.1%。
  1984年9月,大通沟煤矿一度并入滴道煤矿,后又改为煤炭生产公司,实行自负盈亏。1985年,在矿井生产能力进一步萎缩的情况下,不断开展“上纲要、创水平”竞赛活动,年产量仍达23.4万吨以上。全矿职工2118人。矿有中学、中心小学各1所,教职工106人,在校学生2289人。矿职工医院1所,卫生技术人员47人,病床40张。井口和家属区分别设有浴池。

  历任矿长(公司经理):翟凤亭 程学增 刘贺楼

  副矿长(公司副经理):韦德有 刘惠来 陈繁忠 吴开智 刘殿卿 张恩平 周彦仲
  庄世新 于洪文 高延学 高学增 宋传平 赛 义 邹积堂 谭世丰 王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