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八编 省营地方煤炭工业

概述


  鸡西市境内省营煤炭工业由碱场、立新、鸡东3座煤矿组成,分布在梨树区、鸡冠区和鸡东县境内,矿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2亿吨,以气煤、焦煤、弱粘煤为主。设计年生产能力95万吨,实际产量110万吨。建矿3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874万吨,创总产值2.3亿元。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使用采煤机组采煤,运输、装车实现机械化的小型地方煤矿。
  4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对碱场沟的煤炭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恒山炭矿派人到鸡东地区设采炭所,开办小煤窑。
  1952年9月,穆棱县企业公司派魏洪恩为矿长,带领12名工人从八方地矿到碱场沟正式建矿。1957年4月,松江省工业厅在梨树区凤山村建凤山煤矿,因煤质差下马。同年7—9月,老道沟煤矿(立新矿前身)、密山煤矿(鸡东矿前身)也相继建矿。初期,开采规模小,工艺落后,靠充足的劳力多开井。大面积开采浅部煤层。1958年,鸡西市工业局接管凤山煤矿,恢复生产。1959年,4座煤矿职工增至5665人,煤炭生产增至70.1万吨,缓解了全省经济建设急需能源之急。
  1962年,省煤管局将4座煤矿由市县经营收归省营。整顿“大跃进”时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调整采掘比例失调状况,加速对矿井采煤、提升、运输机械化的全面改造和配套,变土法作业为半机械化正规生产。
  “文化大革命”期间,规章 制度遭到破坏,原煤产量徘徊不前,掘进严重短腿,安全工作严重欠帐。
  1965年,凤山煤矿因严重亏损,再次下马。1970年5月,市工业局将凤山煤矿移交鸡西矿务局平岗建井筹备处。1979年后,各矿集中力量新建一批正规化矿井,改扩建一批矿井,提升、通风、排水、运输、供电、通讯等系统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形成配套工程。到1985年建成1座年产50万吨(鸡东矿)、2座年产30万吨(立新、碱场矿)的机械化、正规化生产的小型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