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一、队伍状况
  1952年9月,碱场煤矿组建时,职工12人,到年底增加到76人。1957年7—9月,老道沟煤矿(1966年改称立新煤矿)与密山煤矿(1966年改称鸡东煤矿)相继组建,前者组建时职工只有7人,年底增加到183人;后者年底164人。1958年,土法上马,大开小井群,大批招工。1959年末,职工总数猛增至5507人。其中,碱场煤矿2904人,鸡东煤矿1628人,立新煤矿975人。新招工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和辽宁省农村,90%是盲目流入的农民。60年代初,由于企业管理不善,产、销脱节 ,加上3年自然灾害,大批工人辞工回乡。1965年,3座煤矿职工人数减至3457人,比1959年减少37%。“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生产发展需要,职工人数略有增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矿招工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1979—1985年,碱场煤矿招收950名青年工人。使矿工队伍的文化结构发生变化。1985年末,3座省营煤矿的职工总数8302人。其中,鸡东煤矿3957人,碱场煤矿2590人,立新煤矿1755人。
  二、职工培训
  1958—1959年,省营3座煤矿职工总数猛增4—7倍,大部分来自省内外各地农村。文盲、半文盲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1959年开始,碱场煤矿开展以扫盲为主的文化学习活动,全矿配备专职文化教员12人,按文化程度编成扫盲、初小、高小3种学习班。1960年全矿有文盲310人,半文盲240人达到脱盲和小学毕业程度。1963年,立新煤矿成立职工教育组织由矿工会主抓,配备文化教员,全矿开设10个扫盲班、9个小学班和1个初中班。扫盲和普及小学教育活动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技术教育和井下安全作业教育,由矿领导、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工人安排班前班后会时间进行,并依靠老工人对新工人进行传统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业余文化教育活动停止,每周1次的安全课教育也常被“革命活动”冲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工培训工作逐渐走向正轨。1979—1985年,鸡东煤矿先后办起瓦斯检测、煤质、安全、采煤、机电、运输、锅炉、财会各类培训班39期,培训822人(次)。1981年,碱场煤矿职工业余学校更名为职工学校,由教育科长兼任校长,配备文化教员5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技术培训工作。1982—1985年,立新煤矿连续4年举办脱产文化补习班5期,152人;业余高小文化补习班5期,177人;业余初中文化补习班6期,347人;业余青工技术补习班2期,68人;中级技术人员补习班2期,92人;采掘工安全学习班、职工高中文化班、物资管理班、财会培训班等各1个班,计651人。同期,各矿选送职工到市内外高等院校、职大、电大、涵大、刊大学习的大专生251人,中专生91人,其它种类的进修生51人。
  三、职工素质
  文化程度1952年,碱场煤矿76名职工中,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职工2人,余系文盲和半文盲。1957年,鸡东煤矿164名职工中,文盲、半文盲151人,占92%。1958—1959年,鸡东煤矿招工1223人,90%来自农村,文盲、半文盲超过半数。到70年代末,2/3以上的文盲职工脱了盲。1970—1985年,碱场、鸡东煤矿先后招收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工人和接收顶替接班的职工子女累计2590人,再加上各矿普遍举办文化补习班、“双补班”加强培训工作,改变了职工队伍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1985年,3座省营煤矿固定工和合同工6547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99人,占职工总数的3%;高中(含中专)1342人,占20.5%;初中(含技工校)3096人,占47.3%;小学1382人,占21.1%;文盲、半文盲528人,占8.1%。
  技术水平建矿初期,各矿均无采掘专业人员,鸡东煤矿依靠曾在鸡西矿务局井下工作过的几名老工人,凭实际经验指导井下生产。1964年,立新煤矿建设年产6万吨的正规矿井,矿领导派人到鹤岗、淮南等煤矿参观学习,在没有排水设备的条件下,靠人力解决每小时流量180立方米的涌水问题,控制了流沙下流。用简陋的生产设备闯出了在黄泥河子、铁路线、建筑群下采煤的新路。在60年代省营煤矿职工经受生产实践的锻炼,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在70年代又辅以专业培训的矿工队伍成为能够适应正规矿井生产的新一代矿工。1979—1985年,国家给鸡东等3座省营煤矿分配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各矿技术力量。各矿新建、扩建与改造矿井工程,绝大部分是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1985年,鸡东煤矿工程技术人员70人,占全矿630名干部的11.1%;全矿五级以上的工人1042人,占工人总数31.3%,专业技术力量已能适应百万吨矿井生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