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开发

第二节 开发


  1940—1945年,日本侵略者对碱场沟的煤炭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由日本人大黑泽和小黑泽担任总管,在今一井以西、四井以东地区开掘小煤窑。劳力大部分是从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招骗来的劳工,少部分是从当地招雇的劳工,最多时200余人。同期,恒山炭矿派人到鸡东地区设采炭所,隶属密山炭矿株式会社,开掘小煤窑。
  1946年冬,恒山煤矿为增加原煤生产,在鸡东矿区内开掘3对井口,隶属东北工矿处,1950年3月封闭。
  1950年1月,穆棱县煤矿派李佑民率百名工人到碱场沟以手镐刨、人背肩挑、煤油灯照明的方法进行小规模开采。先后开掘井口4对,但由于运输困难,1951年4月停办。同年冬,穆棱县公安局派看守所所长李魁文率1个看守班押送80名犯人在碱场沟开办煤窑,生产原煤4000吨。由于犯人陆续刑满释放停办。
  1952年9月,穆棱县企业公司派魏洪恩带领12名工人从八方地矿到碱场沟正式建矿,用手镐刨煤、铁锹攉煤、电石灯照明、人背筐抬的办法开采煤炭。1953—1954年,修1条由碱场煤矿至梨树镇的马车路,制作2只木船,夏天用牛、马车将煤运至河口装船,卸船后用马车、汽车将煤运至铁路梨树镇站;冬季则调集各方车辆,集中力量由河道突击运煤,再由梨树镇站经铁路运往牡丹江、哈尔滨等地,1955年10月,开拓一井斜井。1957年,安装蒸气锅炉和汽力绞车,还架设由梨树镇到碱场煤矿的一次变输电线路9公里。年产原煤4万吨。
  1957年7—9月,老道沟煤矿和鸡东煤矿相继建立。初期开采规模小,工艺落后,在地质不清的情况下,靠充足的劳动力多开井多出煤,大面积开采浅部煤层。1958—1961年,老道沟煤矿和鸡东煤矿年均产量分别为11.4万吨和13.5万吨。在此期间,碱场煤矿进入大发展时期,国家投资240万元,除扩建一至四井外,又增开五井、六井。一至五井先后安装电力绞车提升,一井安装1台12号主扇,改自然通风为机械通风。同时,大量招收新工人,职工由1957年的339人猛增至1959年的2904人;年产原煤由1957年的4万吨增至1960年的27万吨。
  1962—1965年,在省地方煤矿局统一管理下,整顿“大跃进”时期不合理的矿井开发。鸡东煤矿将2个采区的6对小煤窑收缩为3对斜井,碱场矿的五井、六井停止生产。调整采掘比例失调状况,加快对矿井提升、运输、排水、通风、供电及采掘机械的全面改造和配套,变土法作业为半机械化生产。经过几年调整,鸡东煤矿由1961年年产14.5万吨提高到1965年的21.9万吨,增长5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矿行之有效的一整套规章 制度遭到破坏。1967年,碱场煤矿生产原煤13.7万吨,掘进进尺4262米,与1966年相比原煤产量下降38%,掘进进尺下降45%。1967—1976年,每年平均原煤产量18万吨,掘进进尺3960米。原煤产量徘徊不前,生产工艺落后,掘进短腿,安全方面严重欠帐。立新煤矿的情况也大致如此,10年间每年平均产量14.6万吨,与前4年比,每年平均只增长16.7%。同期,鸡东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增至33万吨,1975年生产原煤39.7万吨。10年每年平均产量31.2万吨,比前4年每年平均增长59.1%。
  1976年,鸡东煤矿继续对矿井进行改造,使已有3对斜井设计年生产能力增加到45万吨。新扩建中的皮带井工程仍在建设中,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5万吨,工程竣工后,全矿年设计生产能力可达90万吨。
  1977年,碱场煤矿开展“学大庆,赶开滦”群众运动,全年完成原煤产量21.2万吨,超额完成计划17%。1978年,完成22万吨,超计划完成5%。企业扭亏为盈,改变“文化大革命”10年生产被动的局面。矿被评为省级“学大庆”先进煤矿,一井一○四采煤队被评为全国煤炭战线先进集体,并被煤炭部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1979年,完成23.2万吨,掘进完成4782米,实现利润6.2万元。1984年,创年产原煤29.1万吨的最高纪录,提前95天完成全年生产计划,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比计划减亏103万元,全年消灭了死亡事故,千人负伤率降到2.87。
  1985年,鸡东等3座省营煤矿共生产原煤115.1万吨,比1979年的79.2万吨增长45.3%。其中,立新煤矿比1979年的产量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