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开拓方式及工艺

第二节 开拓方式及工艺


  一、开拓方式
  1952—1957年,碱场煤矿建矿初期,由于地质情况不清,矿井开拓无正规设计,采取采掘混合作业,边掘进边采煤,即所谓“遍地开花”的开拓方式。继而采用小斜井开拓方式,单一井筒,既用于提升煤炭和矸石,又作人行道、井下自然通风。1960年以后,各矿逐步掌握了地质资料,成立专业掘进队,以片盘斜井的开拓方式代替乱采乱掘。多层煤以片盘石门开拓方式贯通。
  二、掘进工艺
  建矿初期,各矿掘进均用人工镐刨,钢钎凿眼,爆破落岩。1958年,鸡东煤矿自建手摇打眼机,效率提高2倍。1959年,各矿相继使用0.9千瓦煤电钻。1964年,鸡东煤矿普及1.2千瓦煤电钻,效率提高10倍。1966年,碱场煤矿普及2.4千瓦的强力煤电钻凿岩,1972年,该矿普及风钻凿岩。1980年,鸡东煤矿采用YT24型气动凿岩打眼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50%。
  三、装运
  1952—1957年,各矿用铁锹装岩,土篮挑运。1958年,部分矿井铺设自制木轨和铸铁轨,人推木矿车运输。1962年,逐步以轻铁轨、U型铁矿车取代。1964年5月,各矿平巷均开始使用调度绞车运输。1968年,鸡东煤矿平硐掘进首先使用后卸装岩机。1975年,鸡东煤矿自制3台扒岩机。1977年,碱场煤矿试用扒斗机装车。1979年,各矿掘进队普及使用扒斗机。1980年,各矿实现掘进、装岩机械化。
  四、支护
  1957年,碱场、立新、鸡东煤矿采用残柱式采煤,裸体支护。1958年,3座煤矿多用木架支护,坚硬岩巷仍为裸体支护,较稳定的岩石顶板以金属锚杆支护。1966年以后,主、副井大修,运输平硐和皮带(运输)斜井上部开拓等永久性工程,均用石料、水泥沙浆砌碹支护。1977年,部分主井工程的循环车场和绞车、压风、水泵、变电、登钩等硐室,均采用光爆锚喷支护。此后,在皮带(运输)斜井开拓和适宜的巷道掘进,包括主、副井大修工程,普遍采用光爆锚喷。1985年12月,光爆锚喷巷道占全部开拓巷道的40%。
  五、铺道
  碱场、立新、鸡东煤矿巷道铁轨枕木的铺设,随着工作面的延伸,由专职铁道木工按要求铺设,确保矿车运行平稳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