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技术改造

第五节 技术改造


  1972年,碱场煤矿针对一井的两对斜井井筒长而不直、坡度不均、通风系统不合理、风量不足和副井开拓布置混乱等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状况,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先在与老主井基本平行处开拓新竖井,作为一井的主提升井,工程于1974年竣工投产。然后大修二斜主井,作为一井辅助提升井,1974年施工,1976年竣工。当年,再大修二斜副井,作为二采西二斜风井,同时改进二斜风量分流结构,开拓1条新主运道,沟通一、二采区,1978年竣工。改造后的一井提升、通风状况明显改善,实现了半机械化,年生产能力由12万吨提高到18万吨。
  1973年,鸡东煤矿一井提升系统进行改造,延伸左副井,以毛石沙浆砌碹,代替原木架支护。1976年安装1台GT1600—1224型绞车。1977年12月竣工投产,担负人员、材料设备运输,缓解主井运输紧张的矛盾。经过技术改造后,一井年生产量最高达14.5万吨(1983年),为年设计生产能力的120.8%。1976年进行二井改造。开拓6C层井筒860米,6B层副井扩帮砌碹700米,开拓运输场安装2.5米提升绞车,装备国产MLQ1—80型采煤机。1977年4月,采煤机试采投产,1978年全部工程竣工。经过技术改造,二井年设计能力由9万吨提高到18万吨,最高年产量(1985)达26.3万吨,为年设计生产能力的146.1%。
  1979年,立新煤矿成立机械化技改小组,组装MLQ1—80型采煤机,在张新煤矿的支援下,经在三井井下试采,克服人员素质低,专项材料和配件短缺等困难,试采成功投产。1980年,三井进行挖潜改造,新建风井,改造副井筒,改造供电系统、拆除原+45水平临时水泵硐室和水仓,开凿±0车场水泵硐室和甲、乙水仓,安装200D43×8水泵3台,形成正规的排水系统。由于系统合理,1985年竣工投产后,井型由原来年产15万吨增加到21万吨。
  1982年,碱场煤矿对一井二采区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由地面至二采区二段二路新掘新风井,安装11型20号主扇1台,供风能力由每分钟3200立方米增加到3900立方米。二斜二段开拓皮带斜井705米,安装皮带机2台,1984年3月竣工投产,年提升能力由11.8万吨提高到14.7万吨。扩建二斜一段井底车场266米,建成循环形井底车场,满足调车、存车、编组和井下运输通过能力。掘凿井下储煤仓1座,全部工程造价279.6万元。1984年3月,改造工程全部竣工投产,使一井的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系统得到根本改善,实现机械化生产,年生产能力由15万吨提高到24万吨。
  1983年7月,鸡东煤矿对二井进行提升系统技术改造,改右副井为辅助提升井,安装BM1×2.5—30型绞车。同年竣工投产,担负人员和材料设备运输,缓解主井提升紧张局面。
  1984年,立新煤矿二井筛选楼原设计只安装1台50毫米的条筛。只能筛出50毫米上下两个品种,经矿工程师室多次煤质化验和分析研究,最后确定选用0—13、13—50、50—150、150毫米以上4级的筛分方案,安装2台条筛和1台概率筛,选出4个品种。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5年,鸡东煤矿仍在建设中的皮带运输斜井,是鸡东煤矿为逐步实现年产百万吨而设计的最大改扩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