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九编 市营地方煤炭工业

概述


  鸡西市地方煤炭工业分布在全市6区1县,占地面积415863平方米。矿井大部份分布在地势较平缓的地带,海拔一般在200—450米之间。
  市营地方煤矿煤田含煤地层为鸡西煤田的城子河及穆棱含煤组。煤层厚薄不等,一般在0.6—2.5米之间。煤层倾角一般在13°—45°之间。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属砂岩或砂页岩,局部地区(如老达矿)在含煤地层上部覆盖玄武岩。多数可沿煤层露头直接掘进,是建井的有利条件。煤质牌号多属焦煤、气煤和肥煤;发热量为5200—7060大卡/公斤。大部分矿井分布在统配煤矿的边角地块或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段。矿井分散、井田范围小、地质构造复杂,给开采和矿井布局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产原煤,大部分销往嫩江、松花江、绥化等地区和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市县及省直各厅局做工业用煤或燃料煤,部分供军工与民用。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企业公司建恒山采炭所,生产规模小。1950—1952年,原煤年产量在4.3—6.3万吨之间,1953年6月停产。1957年,市工业局开办老道沟(今立新)煤矿,手工业管理局开办鱼亮沟和城子河东山煤矿,全市地方煤炭生产原煤10万吨。1958年,全市掀起大办小煤窑高潮。立新、碱场、跃进、新民等煤矿相继建立.这些小煤矿靠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建矿。最初,只能开采浅部煤层,手镐刨煤,挑土篮运输。井下用电石灯照明,地面用马车运输。全市较正规的煤矿7座,年产量34万吨,比1957年增长2.4倍。60年代初,市地方煤炭工业生产规模有所发展,多数矿井改用绞车提升,矿灯照明、采用炮采。其中,碱场、立新煤矿被列入省、市地方重点煤矿,国家拨给部分投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至1966年末,全市地方煤矿生产原煤41万吨,占全市原煤总产量的4.38%。
  1969年,各区、公社,积极响应省委关于优先发展煤炭工业的号召,大办小煤矿,至1970年,全市地方煤炭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0.3万吨,名列全省地方原煤产量第一位。1972年,建立鸡西市地方煤炭工业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使70%的矿井成为较正规的矿井。一般都实现了片盘斜井开拓,长壁后退式采煤,回采工作面实现炮采、电溜子出煤,平巷调度小绞车运输,电动绞车提升,地面由汽车或火车运输,大力推行半机械化与机械化生产。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市地方煤矿的生产建设速度滞缓,企业亏损严重。全市地方煤炭产量一直徘徊在100—130万吨之间。
  1976年,市煤炭局接管兴华、立新、碱场3座煤矿为直属煤矿。当年仅3座煤矿原煤产量达38.9万吨,占全市地方煤炭产量的29.7%。1978年在碱场煤矿一○四采煤队工作面,首次使用改装MLQ1—80型采煤机,开创全省地方煤矿机械化采煤的先例,月产破万吨,1978年被煤炭部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同年10月,跃进、新民、老达、龙山4座区办煤矿划归市地煤局。同时,对区办小煤矿进行综合治理、改造,使其稳步发展。
  1978年,市营地方煤矿有计划地对土法上马的小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改建矿井19对,增加生产能力90万吨,新建矿井7对,增加生产能力51万吨。全市地方煤矿已发展到91座,122对矿井,生产能力141万吨。其中,地煤局直属煤矿7座,年生产能力72万吨。
  1979年后,市政府根据党的“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齐搞”的方针,提出“依托煤矿,多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中小型为主,多种体制办矿,形成以国营为骨干,以区办、乡(镇)办矿为基础,中小结合,各行各业,多层次,多体制办矿的局面。城乡集体煤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80年,市地煤局原煤产量74.4万吨,创建局以来最好水平,实现利润4.5万元。1981年8月,立新、碱场煤矿划归省煤管局后,1982年,市地煤局原煤产量下降到35.9万吨。1983年,新民、跃进、老达煤矿先后使用摩擦式金属支柱支护,老达煤矿一井二斜首次采用MLQ3—100型机组试采成功。1984年,市地方煤矿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采取全民所有制、集体或个人承包,国营带集体,大井带小井等经营方式,改变单一国营的模式。地方煤矿还建立小型洗煤厂,进行煤炭粗加工,改变单一生产原煤的局面。
  1985年,市地煤局职工(包括燃料公司及集体企业)6161人。其中,采掘工2412人,占职工总数39.1%。生产原煤68.7万吨,原煤销售246.7万吨(含区乡煤矿的煤),上缴税金702.83万元。全市地方煤炭工业固定资产原值20854.5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8413万元。其中,地煤局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84.7万,比1976年增长82.9%;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为610.9万元,比1976年的292.5万元增长1.1倍;职工每年平均工资1288元,比1976年的927元增长38.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32元。6区煤炭工业总产值3953.2万元,占全市煤炭工业总产值的8.35%。地方煤炭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长期困扰地方煤矿职工的住房难、吃水难、洗澡难、就医难、走路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昔日黑、脏、乱、臭的矿区,已逐步变成标准化、花园化的新矿山,矿区工人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但近年来原材料、电力提价,职工人数增加,使原煤成本逐年提高;长期以来企业没有自主权,产、供、销关系不统一;产量下降、企业亏损、经济困难、安全状况不好;招工难,职工队伍不稳定;经营管理不善,靠银行贷款过日子等因素,使市地方煤炭工业的发展步履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