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力输送
第二节 电力输送
一、电力调度
1947年,鸡西电业局建局初期,电力调度机构不健全,在分配负荷、减少线路损失上,出现用电管理不力的现象。1950年损失电量1045万千瓦小时,线路损失率为18.7%。
1952年1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业管理局设东部调度科和调度责任技术员,管理并指挥鸡西供电区内的安全运行和负荷分配,使电力设备满足了用户的用电需要,又使电量损失有所减少,当年线路损失电率下降到15.1%。
1953年10月,鸡西电业局与牡丹江电业局合并,经东北电业管理局批准,东部调度所(即鸡西电业局调度所)属牡丹江电业局调度所管辖,形成“东北电业管理局网调—牡丹江电业局网调一鸡西电业局调度”上下一条线的领导和指挥系统,增强了松江省东部电力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可靠性。当年供电线路损失率下降到14.1%。
1957年5月,鸡西供电局调度所改名为鸡西供电局调度室。1964年4月,调度室根据《电力工业管理法规》及牡丹江供电局颁发的典型规程,制定《调度运行规程》和《调度业务管理规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值班、培训及线路损失管理制度。1958年,线路损失率下降到11%,1959年下降到6.8%,1961年再下降到4.6%。此后,随着调度工作的不断加强,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线损率基本稳定在较低水平上。1962—1985年,每年线损率在3.9—6.6%之间。
二、生产调度
1948年5月,鸡西电业局成立工务科,下设统调股负责生产调度工作。1952年,成立专职生产调度机构,及时汇集并分析生产情况,成为局领导指挥生产的得力助手。
1970年以后,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生产调度工作,成立生产调度室,配备科级干部。购置新的通讯设备,从扩音电话发展到录音电话,最后用载波机通讯,改共用线路为专用线路。建立日、月、季和年度生产调度会制度,常抓不懈。对生产中发生的重大问题,生产计划、用电计划的完成情况,负荷率的高低,设备检修及安全生产情况等,都能逐日记载,上下通报,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