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经济效益

第六节 经济效益


  一、劳动生产率
  1949—1953年,鸡西电业局每年每人平均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为10.5万千瓦小时。1954—1965年上升到55.5万千瓦小时。1966—1975年又增加到60.8万千瓦小时。1976—1982年再增加到72.2万千瓦小时。1983—1985年达到81.1万千瓦小时。
  二、线路损失电量
  1949—1953年,每年平均线路损失率为20.1%,1954—1965年下降到7.6%,1966年以后又下降到6%,1985年再下降到5.4%。
  三、利税
  1957—1985年,累计实现电力销售税金8620.4万元,电力销售利润4453.6万元,两项合计13074万元。而同期基本建设投资为9845.1万元,为利税总额的75.3%。
  四、供电量、售电量
  1985年,鸡西电业局的供电量为134563万千瓦小时,比1949年的5289万千瓦小时增加24.4倍,每年平均递增9.4%。1985年售电、127660万千瓦小时,比1949年的4190万千瓦小时增加29.5倍,每年平均递增9.9%。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9697.4万元,比1957年的1342.9万元增加6.2倍,每年平均递增7%。1985年职工人数为1616人,比1949年的523人只增加2.1倍,每年平均递增3.1%。
  五、供电负荷率
  1949—1953年,每年平均供电负荷率为68.4%。1954—1965年上升到71.2%,1966—1975年下降到69.1%,1976—1982年再下降到62.9%,1983—1985年上升到68.8%。36年来,供电负荷率低的局面始终未得到扭转,主要原因是供需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好。在用电高峰时,电网的发电能力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鸡西电业局则采取拉闸办法限电;而在用电低谷时,电用不了又不能贮存,只好限制发电负荷。这两种情况经常交替出现,致使长期处于既缺电又窝电的状态。

  1949—1985年鸡西电业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表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