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村供电网

第二节 农村供电网


  1936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军事上的需要,由滴道发电所一裴德间建1条60千伏输电线路,再由裴德—东安市(今密山镇)建1条22千伏的送电线路,同时建立东安变电所。沿线西东安(新治)、裴德和东胜等村屯开始用电。1941年,由鸡宁发电所—东安街架设1条22千伏送电线路,东安变电所扩建后,又有黑台、连珠山、三梭通等16个村屯通电。次年,架设从东安街经虎林一虎头输电线路。其中,东安街—兴凯湖—虎头间22千伏输电线路,沿途建4个变电所,电源由鸡宁发电所直接供应。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苏联红军拆除密山—虎头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运往苏联。1948年,密山恢复通电的只有三梭通、庆利、庆康、保健、祥生等少数村屯。
  1949年末,鸡西供电区共有11条送电线路和10条分歧线路,总长382.4公里。其中,分歧线路42.1公里。鸡西—滴道—麻山—林口,鸡西—密山,鸡西—穆棱,鸡西—八面通,鸡西—柳毛等主要送电线路附近农村均能供电。
  1950年后,随着农村用电线路不断增加,虎林、密山、林口、穆棱县及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农场管理局的18个国营农场,分别建农村供电网。鸡西市郊区10个乡135个村用电均属国网供电范围,由当地厂矿转供,故未形成农村电力网。
  1985年,鸡西供电区农村供电网共有变电所37个。其中,农管局26个,5县11个。送电变压器32台,配电变压器2673台。高压线路3328.5公里。其中,市郊区395.4公里,5县2933.1公里。低压线路4770.6公里。其中,市郊区412.8公里,5县4357.8公里。供电区有电乡82个,占乡总数的96.5%;无电乡3个,占3.5%;有电村882个,占村总数的92.6%;无电村70个,占7.4%。3个农场局已全部用上电。农村用电总量5710.8万千瓦小时。其中,市郊区1200万千瓦小时,5县4510.8万千瓦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