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一、资金管理
1969年,市钢铁厂财务工作主要是及时筹集和组织资金,保证全厂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1972年,财务管理由财务科统一进行经济核算,划清渠道,分别管理。凡是使用年限1年、价值200元以上的生产资料,均列为固定资产,归于固定资金。财务科按固定资产在生产中的作用和使用情况,划分类别,建立固定资产账册,每项固定资产编上号,设置卡片进行登记,做到物、卡、账相符,完整无缺.局财务科还按照用、管、算的原则,把各项流动资金划归各职能科室管理,然后由各厂、矿财务科室按局对口科室下达的计划指标,将流动资金进一步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实行流动资金指标的分级管理。从而把流动资金管理同产、供、销结合起来,把生产活动中的责、权、利统一起来,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果。1978年,全局流动资金平均167天周转1次,比1975年加快158天。局财务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提存各项专用基金,坚持专款专用原则,按时编制专用收支计划,使各项专用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在数量上、时间上基本适应,资金分配基本做到保证重点、照顾一般、讲求效果。
二、产品成本管理
1969年,市钢铁厂成立时,财务科忙于筹集和组织资金,忽视产品成本管理。致使至1971年的3年内,生产生铁14898吨,每吨生铁成本平均为470.9元(1971年高达759.3元),而每吨生铁出厂价则只有170—200元,亏损额达459.2万元。1972年,局财务科在产品成本管理中,除对全局与各厂、矿的成本指标进行测算外,还编制产品成本计划,按时给各厂、矿下达成本指标。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产品成本开支范围,正确分摊各项费用,搞好成本核算,按期编制成本报表,定期进行成本分析,从而保证成本计划的完成。当年生铁成本比前3年降低10%。1980年,市冶金工业公司在产品成本管理上又进一步健全制度,科学管理,每吨生铁成本降到317元,比1972年降低25.2%;1985年,每吨生铁成本400元,比1972年降低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