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酱菜及调味品
第四节 酱菜及调味品
一、酱油
鸡西市酱油,以豆饼(或豆粕)、麸皮为主要原料,经浸泡、蒸煮、接种、制曲、发酵、调配等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咸甜适度、光泽鲜艳、味美醇厚、久贮不霉等特点。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经常食用能增进食欲,有益健康,是烹饪食用之佳品。
1952年,鸡西县建地方国营城关酱菜厂(后改称鸡西酱菜厂)。1956年,建集体所有制恒山酱菜厂。1959—1960年,先后建西麻山和城子河酱菜生产合作社,采用传统的手工发酵工艺生产酱油,劳动强度大。1974年,鸡西市酱菜厂经技术改造,增添部分机器设备,实行机械控制发酵工艺,变人工装料为机器装料,改自然通风制曲为机器控制通风,并利用微电脑控制发酵温度与风量,效率提高6—7倍。1976年,建地方国营梨树酱菜厂。至此,全市6个市辖区均有酱菜厂,生产酱油、食醋、大酱、咸菜等产品。1982年,鸡西市酱菜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安装楼上装料、楼下出酱油的机械化生产线。实行低盐固态发酵,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从散装酱油发展到高、中、低档10个品种系列。瓶装有特级、高级和一级母油,还有塑料软包酱油。产量由过去年产800—900吨增加到2500吨,最高时达4937吨。1984年,鸡西市酱菜厂生产的飞宇牌一级酱油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
1985年,全市生产酱油、米醋、大酱和各种咸菜工厂5家(地方国营3家、集体经营2家),职工435人,固定资产原值373.9万元,工业总产值204.6万元。3家国营酱菜厂累计实现利税281.3万元,占累计投资总额330.2万元的85.2%。上缴利税259.5万元。
二、食醋
鸡西市食醋,以高粱米、玉米面为主料,辅以麸子和稻壳,采用多菌种新工艺酿制而成。食醋呈红棕色,有醋香气,味酸稍甜,质地澄清,无悬浮物、沉淀物和霉变浮膜。1—2级食醋每百毫升含总酸0.5—3.5克,含氨基酸态氮高于或等于0.08—0.12克,含还原糖1—1.5克。每升食醋含砷低于或等于0.5毫克,含铅低于或等于1毫克,含苯甲酸(或钠)低于或等于1毫克,含黄曲霉素不超过5毫克,无游离矿酸,无肠道致病菌。该产品具有调味、解暑、助消化、降血压等功效,是制做高级菜肴的调味佳品。销往全市及邻近各县。
三、腐乳
鸡西市腐乳以优质大豆为主要原料,辅以面粉、大米、食盐、白酒及砂仁、紫叩、白叩、公丁、母丁等名贵药材13种,采用与省内同行业完全不同的传统生产工艺与菌种精制而成。产品色泽内黄外红,质地细腻柔软,味美清香,余味绵长,是色、味、香俱全型的调味佳品。内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和糖类等多种营养成份,食后有助消化、健胃宽肠、增进食欲之功效。瓶装装潢讲究,规格多样,除大坛外,还有古色古香的小型黄花瓷坛。1984年,鸡西市食品工业公司恒山区酱菜厂生产的鸡冠花牌腐乳,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四、豆腐
鸡西市豆腐以优质大豆为原料,经筛选、水泡、磨浆、加温水煮、点卤水、压制成型等工序制成。有水豆腐和干豆腐两种,还生产五香豆腐干、油炸豆腐泡等28种豆腐制品,是鸡西市居民喜爱的煎炒烹炸的传统菜肴。
1957年前,鸡西县只有个体豆腐坊加工水、干豆腐,自行销售。1958年,建地方国营滴道豆腐厂,其它5个区居民食用豆腐和豆制品,由当地酱菜厂生产供应。1963年,建鸡冠区豆腐加工合作社。1966年,建集体所有制滴道豆制品厂。1973年,鸡冠区豆腐加工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鸡西市豆制品厂,采用半机械化生产。1984年,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先后购置并安装磨浆机、甩浆机、抽浆机、提升机、液压机、压榨机和抓豆腐机等机器设备,建成1条楼上筛选、浸泡,楼下产出水、干豆腐的机械化生产线,形成年产250吨生产能力。豆制品出品率由传统工艺的80%提高到100%。
1985年,全市有豆制品厂2家,4个市辖区仍由酱菜厂生产豆腐供应居民。2家豆制品厂职工113人,固定资产原值99.3万元,工业总产值80.2万元,累计实现利税3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