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金属制品
第五节 金属制品
一、暖气片
1971年,城子河铁业社自力更生制造安装卷扬机、混沙机、造型机、打芯机、清沙机等一套生产暖气片的设备试制暖气片。1973年投产,年产“大六○”型暖气片2万片,投放市场后,受到基建部门欢迎。1974年4月,铁业社改名鸡西市暖气片厂,年产量3万片。
1977年,工厂经过整顿,进行技术改造,把日用车床改为4头车床,解决产品上4孔不同心和正反丝扣不能同时加工的技术难关,提高加工效率4倍,年产量5万片,总产值93万元,利润6.2万元。1978年产量5万片,1980年产量上升到6万片。1981年,市暖气片厂自制龙门造型机,日产半成品由70片上升到200片。1982年改造化铁冲天炉,提高炉温,使焦铁比从1:3提高到1:7,产品成本下降10%。年产量6.8万片,总产值135万元。1983年,民用“三八”型小暖气片试制成功,生产1万片投放市场,因其片小体轻价格低受到居民好评。还生产两种型号的暖气片7万片。1984年引进补漏新工艺,产品成品率由62%提高到77%,年产量达8万片。
1985年,暖气片厂职工256人,自制各种专用设备30多台。年产“大六○”型、民用“三八”型暖气片10万片,工业总产值226.5万元,利润22.3万元,上缴税金20.1万元。产品销往全市及周围各县与农场。
二、水暖零件
1973年,鸡西市水暖零件厂开始生产简单的铸铁补心、对丝等水暖零件。年产量不足1万件。由于市场紧缺,铸铁水暖零件畅销。
1974年,水暖零件厂试制玛钢水暖零件。年末试制成功,经过改进设备、添置工具,1975年正式投产。增加管箍、弯头、三通、拐脖和内外接头等产品,年产量20万件。产品由牡丹江市与鸡西市五金公司包销。1976年,省五金公司把该厂作为定点企业,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年产量40万件。
1978年,该厂归市二轻工业局,改名鸡西市地方国营玛钢厂,仍生产水暖零件。该厂经恢复性整顿后,大抓以提高产品合格率为重点的技术改造。1979年集中改造退火窑,产品的退火处理实现流水作业,攻克乍热乍冷造成产品破损率高的关键,年产量增加到50万件。1980年后,狠抓各工序的正品率,增添车、铣、刨床20多台,调整翻沙、造型、加工等工序,分批培训职工,产品成品率由过去的50%上升并稳定在72%。增加了异径三通、活接头等新产品。1981年生产100万件,1982年115万件,1983年136万件,1984年145万件。
1985年,玛钢厂职工250人,生产玛钢水暖零件20多种,年产量164万件,总产值105万元,上缴利税17.4万元。产品销往附近各县及农场、矿山。
三、轻轨配件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后,各铁业社改用夹板锤与胎具生产道钉、鱼尾板,产量与质量都有提高。1964年,红旗铁工厂(今市轻工机械厂)自制成镶块式60吨级双盘压力机进行生产,轻轨配件的产量与质量有很大提高,年产量80吨,成为专业生产厂家。
1965年,红旗铁工厂经过2年努力,自制下料、压尖、压帽、压板、冲眼等一系列专用设备和相应的胎具,原镶块式压力机由整体压力机代替。轻轨配件生产实现机械化流水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968—1971年,每年产量680—750吨。1972年,该厂成为林业部轻轨配件定点厂家,钢材由林业部直拨,产品由林业部调销。1972—1976年,每年平均产量1000吨。1976年该厂还为铁道部特制大型道钉、鱼尾板8吨,支援越南民主共和国与坦桑尼亚共和国。
1977年,红旗铁工厂改名为市轻工机械厂,作为省二轻工业系统的技术后方,主产压力机与车床,轻轨配件生产任务不变,平均年产量1100吨。1985年,全厂职工229人,产量1265吨,工业总产值149.1万元,上缴利税15.2万元。
四、紧线器
“象牌”紧线器由鸡西市工具厂生产。该产品是一种外线电工架设电线时用于拉紧电线的轻便而有效的工具。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时,梨树镇4家铁匠炉18人组成烘炉生产合作社。1961年,合作社先后赊购和自制电焊机、牛头刨、大立钻、龙门刨等6台设备,但无定型产品,设备闲置。1965年,该社开始试制紧线器,因冲压压力小,试制未成。1966年,自制100吨摩擦压力机,紧线器试制成功。“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受阻,紧线器未能投产。
1980年,企业经过整顿,紧线器投产。当年生产4000把,销往电业部门及五金商店。工厂改名为鸡西市工具厂。
1981年,工具厂又在冲压、胎模、钻刨等方面添补设备工具,使紧线器生产实现稳产高产,年产量5000把,1982年生产6500把,1983年达1.13万把,1984年达到1.29万把。
1985年,工具厂职工188人,机械设备151台,年产3种规格紧线器1.5万把,工业总产值101万元,利润14.5万元。“象牌”紧线器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五、元钉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后,各铁业社都曾用手工打钉机打土钉。1958年“大跃进”时,铁线紧缺,恒山铁业社还曾自制拔丝机为元钉生产自制原料,有的铁业社用矿山废旧绞车绳经退火打钉。
1964年,恒山砖瓦厂下马,改为建筑五金厂,元钉是其中的一种产品。当时只有电动元钉机2台,生产中型号元钉,每年产量不到10吨。因元钉利小料紧,生产断断续续。
1978年,建筑五金厂在企业整顿中,调整产品结构,购置电动元钉机3台。1981年生产5种规格的元钉60吨。产品由市五金公司包销,原料由市五金公司拨给,供产销畅通。1982年,五金厂又上电动元钉机3台,产量100吨。1983年,产量150吨,1984年,产量200吨。1985年,建筑五金厂100人,元钉机6台。年产6种规格元钉250吨,总产值46.4万元,利润5000元。
六、交流电铃
1975年,鸡西市光华电器厂试制交流电铃成功,先后安装化铜炉、车床、钻床、冲床等设备10余台,实现机械化生产。1979年接收玻璃纤维电镀厂电镀车间,电铃的电镀处理也由该厂进行,生产实现系列化。1980年生产电铃9400只,1981年达到2.3万只。1981年用于电铃生产的设备增加到15台,形成年生产10万只电铃的能力。根据市场销量,当年生产电铃3.79万只。
1984年光华电器厂试制成功音乐门铃,生产1.5万只。
1985年,生产10种规格的电铃2万只,音乐门铃1.5万只。工业总产值80万元,利润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