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针织品

第四节 针织品


  一、尼龙袜
  尼龙袜又称弹力袜,用化学纤维弹力丝织成。其性能耐磨,缩水性小,伸缩性大,耐穿耐用。鸡西市针织一厂生产红、蓝、绿、粉、褐等颜色几十个规格和花色男、女袜。1959年,市针织厂开始生产,有自制手工操作的织袜机5台,工人劳动强度大,产量小,年产量仅8.6万双。由于经济效益差,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1960—1974年间,年产量始终徘徊在5—10万双之间。1975年改名为市针织一厂后,新上织袜机37台,在定型、缝合等方面改进了工艺,使尼龙袜的产量、质量有很大提高。1980年,产量增加到39.5万双。1983年,又新上缝头机4台、定型机1台,形成织、缝合、定型一条龙生产线。减轻了挡车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1985年,产量达到57万双。该产品大部分由鸡西市百货公司经销,部分销往省内各地。
  1985年末,市针织一厂有固定资产原值60万元,机械设备105台(件),职工246人,工业总产值98万元。
  二、棉线手套
  棉线手套属劳动保护用品,用21支纯棉纱织成,大部分为白色。产品柔软,吸水、透气性能良好。1959年,鸡西市针织厂开始用自制的12台手工操作手套织机生产,年产26万付。由于手套是微利产品,销售季节性强,1960—1977年间,该产品生产没有大的发展,时产时停,最后停产。
  1977年,恒山区针织厂开始生产棉线手套,有手套织机22台,年产量50万付。1978年,该厂划归市轻化工业局管理,改名为市针织二厂。1979年,该厂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新购置手套机11台,柴油发电机1台,自制缠线机1台,劳动效率提高4倍,产量大幅度提高。1980年,生产手套92.8万付。1980—1983年,产量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1983年,又新增手套织机25台,手套腰织机5台,其它辅助设备20台,并改造生产工艺,年产量猛增到205.9万付,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产品优质品率连续4年达到98%,在牡丹江地区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进入前3名。产品主要销往市内各工矿企业和黑龙江省东南部各农场及林区。
  三、尼龙手套
  尼龙手套系鸡西市针织业新产品,用化纤弹力丝织成。具有耐磨、伸缩性大、缩水性小的性能。产品染成蓝、绿、棕、褐、黑等颜色,织成各种规格款式,具有美观、大方、耐用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1984年,市丝织一厂从市针织一厂分离出来后,开始生产该产品。厂内机械设备有手套机24台,年产手套9.6万付。1985年,市丝织一厂更名为市针织三厂,新购置手套织机56台,年产量增加到15万付。产品主要在市内销售。
  1985年末,市针织三厂有固定资产原值16.8万元,机械设备80台(件),职工248人,工业总产值51万元,利税3.8万元。
  四、针织内衣
  针织内衣(背心、裤叉、线衣、线裤),属市针织二厂新开发的产品。有棉线针织内衣、晴纶针织内衣和晴棉交织针织内衣3个品种。棉线针织内衣用32支纯棉纱织成,产品柔软、耐磨、吸湿性能良好。晴纶针织内衣,耐磨损,有弹力,但吸湿性能差,穿或脱时有静电感应。晴棉交织针织内衣,由双层织物织成,具有耐穿、柔软、保温等特点。为了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1982年,市针织二厂派技术人员到吉林市针织厂学习针织内衣生产技术后,反复进行研制,于1983年试制成功。当年购置10台平面织机,生产16.5万件。产品投放市场后,以其物美价廉受到消费者欢迎。1985年,产量增加到25万件。产品销往全省各地。
  到1985年末,鸡西市针织二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9万元,机械设备72台(件),职工207人,工业总产值112.7万元,利税1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