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设备 一、机车
1941年,鸡西地区配有机车20辆,分3种型号,即“
1946年3月恢复运输时,沦陷时期的20辆机车,有的被炸毁,有的机件损坏。为解决机车不足的困难,机务段职工将破损的机车拆卸、拼凑,共修复成15辆机车,维持客货运输。
1959—1961年,先后配备解放6型机车17辆、跃进型机车3辆,将解放初期修复的15辆报废,全段仍有20辆机车。
1965年,原农垦局所辖密山—东方红的农铁移交给国铁,将农铁使用的12辆解放3型机车移交鸡西铁路机务段管理使用。同时,增加鸡西东方红的客货运输。1972年,机型变更,解放3型机车全部报废。
1980年,配备建设型机车9辆、人民型机车1辆(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前者是货运主型机车,后者是客运主型机车),再加上胜利型机车5辆、解放型机车20辆、解放6型机车3辆,共计38辆。1981年8月,取消了胜利型机车,建设型机车增至17辆,人民型机车增至2辆。
1984年,机车内改装自动停车装置、自动停车信号和机车速度表。
1985年,共配备大同机车工厂制造的前进型机车12辆,大连机车工厂制造的建设型机车20辆,四方台机车工厂制造的人民型机车10辆。
二、车辆
客车1946年恢复通车时,使用的是沦陷时期留下来的19辆杂型车。其中,代客8辆,其余11辆有沦陷时期用过的硬座1、硬座3、硬座5三种车型。50年代,逐渐淘汰了代客、简客型的代用客车,配备数量也逐年增加。到1985年,哈尔滨铁路局给鸡西铁路地区配备的旅客车辆增至34辆。其中,救援软座车2辆、行李车2辆、半截软座半截硬座车2辆,其余28辆有沦陷时期制造的硬座1、硬座3、硬座5和新中国生产的硬座21、硬座22、硬座23六种型号,分成两组轮流编组使用。
货车新中国建立初期,一部分是接收沦陷时期用过的旧车,一部分是旧中国用过的旧车,种类繁多,型号复杂,有日本、朝鲜和其它国家造的。有敞1、盖1、敞5、敞7、盖7、敞14、盖14,m型车(煤车)有m4、m5、m7、m8、m9等。载重的吨位有20吨、30吨、45吨、60吨等不一。守车有S115型两轴车、S23、S83。型两轴车(用P23、P83型盖货车改造的)。从1955年起,陆续由大连、齐齐哈尔车辆厂生产的50吨、60吨大型敞车与盖车取代了上述杂型货车。1970年以后,又增添守11、守12型的四轴新型守车,淘汰了原有守车。
三、通讯、信号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鸡西铁路通讯设备多被破坏。1946年初,电务段130名职工四处奔走,到附近各单位和山硐、军用仓库里,搜集废旧电话机、电线,用碳精棒、碳精板制作受话器、送话器,想方设法恢复林—密铁路线上的16对电话线路,修复电话机200多台,勉强维持运输局面,保证了当年9月通车营业。上述陈旧设备一直延用到50年代末。
1962年,鸡西铁路地区部分站段安装了自动电话。1965年,淘汰木电柱,换成水泥电柱。1970年,全地区各站段都安装自动电话,淘汰手摇电话机。1972年,开通各站的轨道电路,便于不间断地检查线路状态。1973—1984年,先后在西鸡西、鸡西、鸡东等几个车站使用电气集中,在信号楼里通过标示板就可以看到站内线路状态和车辆停留位置。其它各站也用色灯电锁器代替过去陈旧的信号设备。
1985年,鸡西铁路电务段设通讯工区25个、信号工区23个、报话小组8个,共有56个班组,职工332人。管理东起密山,西到杨木站,南到恒山站,西南到三道河站总计284.7公里的营业线路,共管25个车站和4个岔线的通讯与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