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联合运输
第八节 联合运输
1964年,市人委设置鸡西市铁路、公路联合运输办公室,由铁路、公路、银行、矿务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并由副市长杨洛文和市经委、交通局、鸡西铁路地区、人民银行鸡西市支行、铁路鸡西站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1966年,由市交通局投资,在铁路鸡西站货物处旁新建1栋182平方米的办公室,解决办公地点狭窄、人员拥挤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联运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联运工作人员充实到13人,后因各大厂、矿铁路专用线的修建使用及运力紧张状况逐年缓解,联运的运量大为减少。1985年,联运工作人员减少到6人。
一、联运业务
1964年,鸡西市铁、公路联运业务开展起来后,在沟通承托双方联系,对搞好铁路、公路长途运输和公路短途运输货物的衔接,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65年,鸡西市联运工作简化运输手续,方便用户,提高运输效率,解决铁路鸡西站货物积压问题。滴道、恒山2个到、发货较多的车站,也相继建立联运办公室,受理联运业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联运工作处于瘫痪状态,铁路车站货物装不上车、卸不下车,积压严重。1968年,加强联运工作的领导,通过签订运输协议,方便了用户。承托双方一经签订合同,承运单位实行由货场到厂家或由厂家到货场的一条龙运输,简便托运手续,提高里程利用率。联运业务开展到市内各区及牡丹江市和林口、穆棱、勃利、密山、虎林等县,托运户321个。1974年,联运在支援农业运输中,对支农物资实行货物调拨、直运到家的优先制度。1976年,由于运量大于运力,货源充足,联运户多,承运货物量7万吨。
1979年后,社会车辆日益增多,出现运力大于运量的局面,在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联运用户相应减少。从1980年开始,联运业务每年承运货物只有4.5万吨。
二、铁路、公路分流
1980年,市运输管理部门开始抓铁、公路分流,先后3次深入到17座(个)矿、厂、站和物资托运大户调查研究,摸清货源、运输能力、道路和现场底数。运距在100公里以内的铁路运输物资达173万吨,占铁路总运量的11.2%,其中大部分物资运距都在20公里左右。铁路运输运行时间虽短,但两头装卸时间长,作业环节 多,增加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延长物资运输时间,造成运力和资金的浪费。而全市营运货车则达2160辆、9720吨位,年运输能力700万吨。分流路段,黑色和砂石路面占多数,矿、厂道路也较为适宜,基本达到晴雨通车。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看,鸡西发电厂用煤多为短途运输,运距在10公里以内的煤炭用汽车直达运输,每吨比铁路运输(包括增加的装卸费)节 省3元左右。据测算,实行铁、公路分流,每年可节 省短途铁路运输车皮几万个,若用于铁路长途运输效率将大大提高。当年鸡西发电厂耗煤100万吨,需铁路车皮2万个。燃用煤由鸡西市第二运输公司、运输公司承运12.3万吨(占电厂总运煤量的12.3%),节 约运费36.9万元,为铁路节 约车皮2460个。
1984年,市运输部门与有关单位协商,将每年从密山、虎林、鸡东等县调入的60万吨粮食,逐步从铁路运输分流下来。当年分流下来的8万吨粮食均由公路汽车运输,其中90%由粮食部门自有车辆运输。在运输市场调节 中,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协商和组织运输,比较自然地形成合理分工。鸡西发电厂用煤量大而集中,主要由市运输公司和市二运公司的200辆汽车承运;乡镇企业煤矿产的原煤,60%由农村个体运输车和运输联户承运,40%由交通部门的专业车辆承运。春节 前后运输旺季时,牡丹江农场管理局车队、穆棱县八面通林业局车队及外地个体联户车辆也涌入鸡西市运输市场。1985年,从铁路分流下来的物资166万吨。其中,煤炭127万吨,粮食18万吨,其它物资21万吨,占铁路短途运输的9.5%,节 省50吨车皮3.2万辆,缓解了铁路运输的紧张局面。铁、公路客运分流10条线路、1402公里,投放18辆客车,完成客运分流109.1万人(次),3764.1万人公里,满足了人民旅行的需要,铁路、公路各方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