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邮政业务 1925年,梨树镇邮政局办理信函、包裹、汇兑3项业务。有平信、挂号信(单挂和双挂)、印刷品、明信片、普通包裹和普通汇兑。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的邮政完全仿照日本国邮政的“一元化整备”的模式。鸡宁、滴道街、梨树镇和黄泥河子邮政局主要办理平常邮件(信函)、包裹邮件(小包邮件)、汇兑(普通汇兑和小汇兑)和代收货价(代金引换)4项业务。同时重视邮政储蓄和人寿保险两项业务,各局办理这两项业务的多是日本人,使用这两项业务的也多是日本人和一部分中国商人。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鸡宁县邮政事业一度陷于瘫痪,鸡宁县邮政局只有郭长林和申万胜守摊,邮件不多,存几天才分发1次。1946年后,逐渐恢复正常业务。
一、函件
1946年12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颁发邮资标准,鸡宁县邮政局开办平信、挂号信等正常的函件业务。
1950年6月,启用邮电部邮政总局发行的全国统一邮票,9月1日停用分区邮票。同月停办报值挂号信,开办装钞保价信函,每件限额16元。后因汇兑业务普及,为利于人民币周转,1961年8月停办装钞保价信函业务。
1955年,启用银行联行专用信封,信封周边为红色,便于分拣和处理。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邮寄粮、油、布票、户口迁移证(包括准迁证)、粮食转移证和共青团组织关系等6种票证、文件,并可以附寄书面通信和纸片性物品。
1966年1月,对大宗函件采用邮资总付办法,即按件登记,月终结算资费,一次付清,经办人按清单核实后交管理人员加盖“邮资已付”戳记。
1969年3月以前,人民解放军战士寄平信,由部队集体收寄,部队管理通信部门加盖戳记免费寄发。从1969年4月1日起,收寄人民解放军战士的信件,一律按国内平信邮资标准每件重20克收费0.08元。1984年10月,恢复免费寄发制度。
二、包裹
1949年,鸡西县邮电局开办普通包裹、国际包裹业务。1952年,开办保价包裹和快递小包业务。
1958年,从山东、河北等地涌进大批自流人口在鸡西市就业,邮件猛增。1959年的出口包件2.9万件,1960年增至3.8万件,进口包件也以同样的速度猛增。
1963年,包件邮资的交付方式,由贴邮票改为付现金,给寄件人创造了方便。1971年,开始使用包件收寄机。1979年,将保价包裹分为甲类保价和乙类保价。凡手表、怀表、金、银、金银饰物、外国铸币、珠宝、玉器或其它物品价值超过30元的,均按甲类包裹交寄。
三、邮政汇兑
1949—1955年,鸡西县邮电局沿用旧式三联汇票,汇款人填写“汇款申请单”后,营业员据以填发汇票和核对据,汇票交汇款人用挂号信寄给收款人,核对据由收汇局寄给指定的兑付局,兑付局凭汇票和核对据验证付款。1955—1958年,实行新制普通汇票,取消汇兑印纸和指定兑付局方式,改用按汇款金额剪格式竖写两联式汇票。汇款人用挂号信将汇款票寄给收款人,收款人持汇票可到任何一个邮局取款。
1956年,增办电报汇款业务。开始时仅限于能通电汇的邮电局。电汇资费与普汇相同,加收电报费1元,汇款人如需附言,再加收电报费。电汇一般是发至市、县邮电局,再由市、县邮电局开汇票投交收款人兑付。1958年,实行汇兑改革,各邮电局都可通汇。同年,把剪格式汇票改为汇票和票根二联式。1959年,又改为二联复写式并采用专用汇票,直接寄给兑付局,收款人凭汇款通知单到指定邮局领取汇款。1962年,又改为汇票装入汇款通知单封套,内部处理后寄发。
1981年7月,将每笔汇款放宽至5000元,超过的可分笔办理。个人汇出的汇款一律收受现金,不收单据;国家机关或集体单位,交邮局汇给个人不属于采购性质的汇款,如职工工资、退休金、福利费、旅费等金额超过30元的,可以收取支票。
四、报刊发行
1947年11月,鸡宁、滴道、梨树镇、恒山各邮电局先后开办代销报刊业务,报纸有《东北日报》、《劳动报》等,发行量很小。
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人民日报》交邮电部统一发行。10月,为配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鸡西各邮电局开展报刊发行运动月活动,扩大政治宣传,提高人民觉悟,增加报刊订户,满足群众需要。当年,报纸订销5000份,杂志1000份。1953年3月,报刊全部交邮电局发行。
1957年后,鸡西市报刊发行量逐年上升。1958年,订销报纸期发数1.6万份,杂志期发数3.4万份;1959年,分别增至2.6万份和3.7万份。
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报刊份数压缩,品种减少,订销量下降,每年平均订销报纸期发数1.8万份,是1959年的69.2%,每年平均杂志期发数1.63万份,是1959年的44.1%。
1962年11月,鸡西市邮电局根据省邮电管理局报刊发行会议精神,从改进服务态度入手,增加投递网点;保证投递班期,实行班期、路线、时间3固定制度;严格交接手续,明确责任,保证质量。1963年报刊订销期发数增加到4.1万份。
“文化大革命”期间,订销杂志期发数大量减少。1968、1969年,订销杂志期发数只有1000份,同1950年的发行量相等。
1978年后,报刊种类逐年增多,1985年已突破3500种,其中报纸500余种。全市建立发行站839个,报刊零售亭17个,专职发行员28人。订销报纸期发数14.4万份、杂志23.7万份,订阅邮发报刊达2746种,发行面遍及全市城镇乡村。全年报刊流转额达190.5万元。
五、集邮
1957年,鸡西市部分集邮爱好者,个人之间交换邮票、邮品等活动,交换的大多是已盖销的邮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加之邮票的种类繁多,设计、印刷日益精美,它不仅是支付邮资的凭证,也是精巧的艺术作品,吸引着很多人参加集邮活动,由收集旧票向购买新票发展,并且开始有组织的活动。
1982年3月,成立中国邮票公司鸡西市分公司,又在恒山、滴道两个较大的区局分设集邮门市部。同年10月,成立鸡西市集邮协会,吸收首批会员58人。举办了4次大型集邮展览,评选出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展品,矿务局中学学生韩敬峰的展品参加了全国邮展。
1985年,市邮票公司以经营邮票为主,兼营其它,独立核算,利润包干。他们同上海、北京、广州、无锡、天津等地建立业务联系,经营品种增至34个,年末上缴利润10.3万元。
六、机要通信
1957年4月,市委将机要通信工作交由市邮电局办理,设专人负责。机要通信业务主要是收寄市委、市政府、公检法和武装部等县级以上单位的机要文件。此外,还办理《红旗》杂志的收发业务,按“机要文件资费标准”收计资费。1958年下半年,开始办理县级以下单位的机要文件收寄业务。
1961年,市邮电局设机要通信科,工作人员3人。1962年,改为机要室。1964年,《参考消息》由机要室办理收发。1967年,《红旗》杂志和《参考消息》交报刊发行部门办理,机要通信业务量明显下降。
1969年,鸡西市邮政、电信分别设局时,机要室归市革委办公室领导。1973年,邮政、电信合并,又划归邮电局领导,成立机要科。
1979年12月,开办机要通信市内互寄业务,它能确保文件的保密和传递质量,节 省社会开支。1983年,扩大机要通信服务范围,市直属单位的机要文件都可收寄。
鸡西市邮电局部分年份邮政业务量统计表
18-2-1
鸡西市邮电局部分年份报刊发行情况统计表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