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蔬菜

第四章 种植业

第一节 蔬菜


  新中国成立初期,鸡西县郊区有几十户菜农,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品种单一,上市量少,供不应求。
  1957年,全市建立蔬菜社8个,蔬菜生产小组150个,建设简易温室25栋,开展温床育苗、“土壕子”扣韭菜等早春栽培夏菜提前上市的尝试。当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201公顷,收购商品菜10170吨,马铃薯播种面积增加到1174公顷。由于郊区耕地面积小,生产队大部分土地是粮菜兼作,普遍存在粮菜争地、争肥、争水、争劳力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以后,粮薯比价拉开档次,蔬菜播种面积不稳定。1963年,全市落实蔬菜种植面积6922公顷,比1957年增长1.16倍,比1961年下降18.3%;马铃薯播种面积1261.6公顷,比1957年增长7.5%。“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蔬菜播种面积连续3年递减,1968年减到2420公顷,比1965年减少1718公顷,下降41.5%。其中春、夏、秋菜的播种面积变化幅度比较大,蔬菜年年从外地大批调进。
  1971年底,市革委调整蔬菜生产布局,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巩固和发展了蔬菜科研所、蔬菜良种场,壮大技术队伍。1972年,市革委批准城子河区、恒山区、柳毛公社为秋白菜生产基地;麻山区和滴道区兰岭公社、恒山区柳毛公社东方红大队为马铃薯生产基地。由于各级革委会对蔬菜生产的重视,1973年与1972年比,春、夏菜播种面积由1117.8公顷增加到1293.3公顷,增长15.7%;菜队种菜的比重由过去的47%上升到62%。
  1976年,蔬菜保护地生产实验取得成功,温室达142栋,面积36510平方米,日照72栋,16240平方米,大中棚408栋,44700平方米。1978年,市财政专为发展蔬菜生产拨款328万元,全市温室发展到244栋,面积26566平方米,日照207栋,94852平方米,大中棚462栋,46900平方米。1980年,蔬菜棚室生产在菜田中得到大发展,菜农的宅前屋后也成为庭院商品经济生产点。当年,全市温室面积73709平方米、日照71430平方米、大中棚43670平方米、小棚7.2万平方米,地膜覆盖面积440.9公顷。蔬菜棚室促进蔬菜间、复、混、套生产,增加茬次,提高产量,做到蔬菜产菜期提前延后,使蔬菜供应淡季不淡、旺季充足。
  1983年,全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政府将蔬菜生产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各区、乡的蔬菜专业户、重点户、育苗户和科技户从市场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自行确定种植面积和品种。大部分菜农自产自销、产销见面、优质优价、随行就市、议价成交。也有一些蔬菜品种由蔬菜经营部门与蔬菜专业户、重点户签订购销合同,组织店户挂钩,调动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蔬菜品种增加,单产提高,商品量增加,满足了市场供应,做到自给有余。198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7950公顷,总产量165670吨,每公顷平均产量20839公斤。

  鸡西市部分年份蔬菜生产播种面积及产销情况统计表
  19-4-1



  鸡西市主要年份各类蔬菜生产情况表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