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油生产

第四章 粮油加工

第一节 粮油生产


  1930年,鸡西地区有粮油加工作坊十几家,有的用畜力拉磨和碾子,有的使用电力机械动力。这些粮油加工作坊设备简陋.加工能力低。最大的德泰油坊,使用德国产卧式26千瓦蒸汽机1台、油榨机16台、制米机2台,年加工大豆3600吨,杂粮2000吨。
  1933年,日本侵略者加强对粮食控制,对从事粮油加工者严格审查,一般是由日伪亲善势力承担,并由日本侵略者进行监督。1937年后,粮食渐趋紧张,日本侵略者为扼杀抗日力量,切断抗联武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实行“归并村屯”政策,粮食生产下降,加工行业受到打击,鸡西地区境内粮油作坊减少。
  1946年,鸡宁县政府设立城关、滴道、城子河、恒山粮米加工厂4家、榨油作坊2户。鸡西矿区在各矿办小型粮米加工厂8家。私人经营的有志成油坊、义源成米厂、同升东油坊米厂、米亚制米厂。
  1951年,贯彻国家“统一管理,专业经营”的方针,矿务局所属的粮米加工厂移交县粮食部门经营。私人经营的粮油加工厂,于1956年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也统由县粮食部门经营。
  1957年,全市有鸡西制米厂、鸡西制油厂、滴道油米厂、城子河制米厂、麻山制米厂,年加工杂粮米2.4万吨、杂粮1000吨、稻谷6000吨。从业人员227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3441元。
  1958年,恒山区建杂粮加工厂,每日加工能力30吨。梨树区建制米厂,每日加工能力20—40吨。
  1961年,市人委投资97万元改建鸡西市制米厂车间为制面粉车间,每日加工小麦120吨。1975年,在制粉车间基础上建成鸡西市第一制粉厂,安装无锈铜磨6台,改进制粉工艺,提高面粉质量,缓解了全市面粉靠外地调入的紧张局面。1978年,全市拥有粮食加工厂9家、车间25个,每年加工大米9750吨、面粉34000吨、玉米产品68725吨、油脂18900吨。从业人员897人,全员劳动生产率33343元。
  1980年,在中心大街和兴国路交叉路口南侧,建成鸡西市挂面厂。1983年,在鸡冠区梁家村原飞机场旧址,建成鸡西市浸油厂。采用先进的浸油技术,出油率15—17%,比液压榨油提高3—4%。每日加工大豆80吨,使全市食用油可自给有余。1984年,在浸油厂附近,建成鸡西市第二制粉厂,每日加工小麦400吨,出粉率79.98%。其中,标准粉67.63%、精粉12.35%。该厂的投产,结束了鸡西市面粉靠外地调入的历史。
  1985年,以市浸油厂、第二制粉厂、饲料加工厂为主体,形成粮油工业一条街。恒山、梨树、城子河的粮油加工企业,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全市粮油每年加工能力达22.5万吨。全年,实际加工原粮15.4万吨,生产油脂5533吨,挂面3462吨,工业总产值6325万元,成品粮自给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