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增产提质

第二节 增产提质


  沦陷时期,粮食加工质量低劣,“配给粮”中混杂草籽、沙子、糠、谷、雀粪等杂物,色泽黑、表皮糙。1939年,日本人开设的兴农制米厂,在成品粮里掺糠,穆棱煤矿的德泰号粮米配给所,豆油中兑米汤卖给矿工。
  1946年,鸡宁县政府对粮米加工提出“提高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要求。粮米加工采取“多风多筛”、“降低含杂”、“清石”、“豆油水化”等技术措施,产量和质量均有提高。1949年,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加强各矿粮米加工厂、榨油厂的质量管理。
  1957年,鸡西市加工的小米含杂量0.3%;大米每公斤含稗子42粒,稻谷10粒,矿物质0.1克,面粉灰分1.2%,油脂含杂量3%,均达到国家质量标准。
  1958年,重新修订质量标准,基本消灭含杂。大米合格率100%、豆油100%、小米含杂0.2%、面粉灰分1.05%。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提高粮食成品率经验,采用“分粒加工”、“快转制谷”、“饼边回榨”、“糠中取米、米中取糠”等项技术,粮食成品率显著上升。
  1960—1962年,为弥补粮食不足,全市粮食加工厂利用玉米脐、糖渣、可食用树叶等加工成代食品供应居民,豆腐渣凭票供应。
  1967年,制油工艺采用大豆剥皮,多次压榨,吸取豆秕水分等措施,提高豆油产量和质量。制粉工艺改进筛选过程,实行谷糙分离,面粉成品率提高3—5%。1967—1978年,全市在加工过程中共增产大米48吨、面粉70吨、高粱米426吨、玉米产品10238吨、油脂287吨、小米529吨。
  1983年,鸡西市粮油加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成品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全年增产大米169吨、面粉319吨、高粱米80吨、玉米产品2251吨、小米66吨。
  1985年,推行质量管理制度,油厂添置1台“气相色谱仪”,自制2台二次电热脱臭装置,食油残留溶剂量降低到10—20ppm,达到优质一级精制食油标准。制粉厂制出精粉、七○粉、标准粉。制米厂改造了设备,搞技术攻关,生产出一等大米、特等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