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二十八编 人民政府

概述


  1946年5月13日,鸡宁县政府成立。1947年12月,全县境内大股土匪已被基本肃清。政府工作由主抓武装斗争转为主抓生产斗争。1948年,全县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县政府组织广大翻身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随着各项生产的发展,政府工作机构不断健全和加强。1949年7月30日,鸡宁县政府改称鸡西县人民政府。
  鸡西县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不包括矿区人口),县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规划、部署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建立干部下乡调研和督查制度,抓好农时,组织互助合作,发展农业生产。1952年12月,全县农村有60.4%的农户参加常年互助组、三大季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195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3065吨。为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以适应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县人民政府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城乡还普遍开展扫除文盲运动。1956年,全县有3.2万不识字的人摘掉文盲帽子。
  鸡西县辖区内的矿务局、矿山机械厂等大型中直企业,是发展鸡西县地方工业的优越条件,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鸡西市向农工商协调发展的新兴城市迈进。1956年12月18日,国务院第41次会议批准《关于撤销鸡西县,成立鸡西市的决定》。1957年3月,市人民委员会成立后,调整政府职能机构,进一步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从建设鸡西、发展鸡西出发,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智慧,坚持以法理政,调查研究,联系群众。为加强城市建设管理,1960年6月28日,市人民委员会发布《鸡西市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和《鸡西市城市卫生清扫设施管理办法》,依法加强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卫生管理,使鸡西市城市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政府机构陷于瘫痪,人民委员会工作被群众造反组织代替。1967年11月,成立鸡西市革命委员会。1969年,大批被“打倒”的领导干部被逐步“解放”出来,重新走上各级领导岗位。1972年6月,中共鸡西市委机构恢复后,进一步健全了市革委的正常工作秩序,建立革命委员会的例会制度,在工作上集中抓“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组织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9年12月,市七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组成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政府所属职能部门,各委、办、局相继恢复和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确定今后10年全市经济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煤炭工业基地的优势,加快地方工业发展的步伐。石墨、煤气、化工、建材、塑料、化纤、纺织、造纸、食品加工以及日用消费品工业发展迅速。市人民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城市建设。城市街道、供水排水、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等都得到改善。1980年增设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加强对外事务的管理。市人事监察局增设技术干部科和人才交流办公室,加强科技干部的管理和知识分子工作。1981年,成立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认真落实党的侨务政策,调动海外华侨以及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外籍华人建设鸡西市的积极性。1984年2月,把市档案局纳入市人民政府序列,进一步加强全市档案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的作用。
  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130047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0150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587万元,支出7396万元。全市煤炭产量为1886.25万吨。其中,地方煤炭产量586.58万吨。年底,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58万平方米,市中心区采暖小锅炉从265台减少到3台,一个采暖期节约标准煤9.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