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事第一节 机构 一、外事机构
1946年5月,鸡宁县政府成立。1947年6月,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处成立,涉外工作分别由县委秘书室、工矿处办公室承办。1948年7月,鸡西矿务局成立,驻鸡西的苏联专家、“九·三”抗战胜利后留用的日本籍技术人员均由矿务局直接管理。1949年,矿务局人事处设民族科,科长吴裕声、工作人员杜边武夫(日本反战同盟会成员)负责管理日侨工作。1955年5月,矿务局设专家办公室,主任杨殿发,工作人员2人。1956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办公室撤销。1957年3月,市委办公室内设交际科。1959年2月,交际科改为接待办公室,负责外事工作。1963年,根据中共牡丹江地委[63]075号文件要求,鸡西市委决定成立鸡西市外事边境领导小组,加强边境管理,妥善处理边境各项涉外事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外事机构名存实亡。1969年,市革委办公室内设外事组。1973年,市委办公室内设外事科,撤销市革委外事组。1976年10月,市革委设外事处,编制4人。1978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转外交部关于更改地方外事机构名称的请示》精神,市革委外事处更改为市革委外事办公室。1980年2月,市政府设外事办公室,编制4人。
机构及负责人表
二、中苏友好协会
194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凡是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或人口虽不满十万,但在中长铁路沿线及中苏边境的城市均应成立中苏友好协会”的决定,组建中苏友好协会鸡西矿区分会,会长由梁平兼任。9月,中苏友好协会鸡西县支会成立。会长由县委宣传部长李逢春兼任。各区、厂、矿、铁路等单位设24个支分会,支分会辖若干个中心组与小组。会员9343人。12月25日,矿务局、鸡西县中苏友协支分会派代表参加,选举产生了中苏友好协会鸡西分会。选出分会会长及执行委员、常委会委员共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