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界务
第三节 界务
一、边界状况
鸡西市东南,西起“21”记号,东至768.4高地,全长5公里与苏联交界。此段边界是根据1860年中俄不平等条约“续增条约”的规定,按自然形成的山地分水岭走向划分的。1886年10月5日,《中俄查勘两国交界六段道路记》的议定书中第五段对现在鸡西市管辖地段界标及国界走向有详细记载。1958年12月17日,经国家计委、煤炭部、林业部批准,将与苏联接壤的桦木林场由牡丹江地区八面通林业办事处移交给鸡西矿务局经营管辖。从此,鸡西市担负边界管理的任务。
1970年12月24日,省革委龙发〔1970〕306号文件决定,又将鸡西市靠近边界地区的大石桥、胜利、前进林场,梨树区新建、猴石大队以及恒山区的胜利、民主、合作、艳丰、艳东、艳胜大队划为边境地区管理。自此,鸡西市边境辖区面积约为351平方公里,含4个林场、8个生产大队、27个生产队、5个煤矿新村、2个造林站、1个道班。其中,桦木林场距边界线最近处只有7公里,柞木林子10公里。最远的梨树区新建、猴石大队27公里,恒山区艳胜大队26公里,艳丰、艳东大队19公里。边境居民1935户,人口10381人,耕地面积约1444公顷。
境外面对苏联西阳河哨所、格拉叶瓦哨所,双方边界陆路接壤,山高林密。1945年8月9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出兵中国东北时,就是通过今鸡西市边境的3条通道进攻日本侵略军的。
二、界务管理
中苏边界界务工作包括,每年春秋两季进行边界勘察,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主管部门,防止苏方移动标志、推移边界线;经常观察和掌握界牌、记号的倾斜、倒伏、丢失、移动等变化情况,并随时拍照、记录在案;对于中方边界附近的重点地段重点管理,经常进行实地观察变化情况,防止人为的损毁边界现状或移动界标、界物等。1951年在边境开始设防火线,1952年秋季,中方沿边界线分水岭中方一侧开辟1条40—50米宽的防火线,防止野火越界。之后,每年秋收前由林业部门(桦木林场)组织民工维修1次,清理新生的幼树和杂草。常年坚持对边民进行形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开展宣传活动,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和决定,保持、维护边境的和平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