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外国侨民及日本孤儿

第四节 外国侨民及日本孤儿


  一、外国侨民
  在鸡西地区的外国侨民较早的是沙俄宝吉森林公司木材商业资本家谢结斯和他的三儿子谢苗·谢结斯。老谢结斯以重金贿赂当局,于1924年1月2日签订了《中俄官商合办梨树沟小碱场沟煤矿合同》,开发穆棱煤矿。并于:1927年1月开办了中俄合校的小学。3月,英国人在梨树镇邮政街开办邮政驿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1935年开始向鸡西地区“移民”,日本开拓团迁入705户,3090人。
  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大批日本侵略军和开拓民遣返回国,一部分日本人流散鸡宁县。1946年7月,东北工矿处接收鸡西矿区后,留用一批日本籍技职人员。其中,工程师7人,副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师2人,技术员4人,专业管理人员4人。
  1949年7月,据鸡宁县政府统计,居住在鸡西地区的外国侨民1835人。其中,苏侨332人,日侨686人,朝侨810人,越侨1人,无国籍6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至1952年停战的3年间,大批朝鲜公民越境到鸡西县避难,朝侨人数达1316人,外侨总数达2276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外国人出入及居留暂行规定》和《外侨旅行暂行办法》、《外国侨民出境暂行办法》的规定,1950年,鸡西县政府开始动员和遣送外侨回国。至1972年,根据本人自愿和两国政府批准,分期分批遣送回国侨民2180人。其中,19501953年遣送日侨621人,1950—1972年遣送朝侨1228人,1955—1972年遣送苏侨331人。少数外侨因与中国人结婚或年龄较大,在中国居留时间较长,不愿回国长期定居。1985年,侨居鸡西市的侨民86人。其中,朝侨63人,日侨20人,越侨1人,无国籍2人。
  二、侨民组织
  “日侨民主联盟”和“侨民会” 1947年初,鸡西矿区留用的日本籍技职人员,为加强自身的管理,以工程技术人员为骨干,自发组成“日侨民主联盟”和“侨民会”。恒山煤矿由外地输入4名盟员,组建了日侨联盟支部。1948年2月,又在矿务局机关建立日侨联盟支部,盟员18人,占全体日侨人数的2.6%,中村三郎任民盟部长。
  同年,日本侨民与矿区工会合办肥皂厂,生产肥皂供应矿区使用。这2个群众团体下设“研究会”和“特别小组”,以此为活动中心,经常开展活动:开研究会,组织青年训练班;开纪念会、演讲会、发行通讯刊物;开展谈话、谈心活动;出版日文版新闻。《鸡西工人》创刊后,除该报出版的《民主新闻》外,民主联盟定期油印《职工通讯》、《儿童通讯》,每种每次油印25分,发至“研究会”、“特别小组”及盟员手中。活动经费主要是盟员按工资1%交纳的盟费,不足部分由矿区行政经费资助。当年,办日本侨民小学1所,教师1人。教学经费由矿务局援助一部分。该校以日文版《民主通讯》为教材,校内有学生会组织和儿童团活动。由于日侨思想比较混乱,盟员受到攻击,日侨联盟组织工作很难开展。终因领导不力,于1949年10月宣布解散。
  朝侨“海外公民学习小组” 1972年4月初,朝鲜驻华使馆一等秘书李起灿和朝鲜外务省官员徐忠完到鸡西市,换发“朝鲜海外公民证”时,组成“朝侨海外公民学习小组”。指定滴道区红旗照相馆的金一贤和鸡冠区建设机械厂的林明淳(女)为负责人。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城子河区4个朝侨集中的区成立小组,指定负责人。活动内容主要是在金日成主席诞辰和朝鲜祖国解放日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学习观看寄来的原版影片,小组负责人应邀赴驻华使(领)馆汇报等。
  三、日本孤儿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后,鸡宁县境内1000多名日本侵略军军人、开拓民及家属向牡丹江方向奔逃。日本人在溃逃中,在鸡宁县境内遗弃儿童48人,外地拾到儿童14人,成为日本孤儿。中国人民以人道主义精神把他们抚养成人,安家立业。鸡西市党政组织对日本孤儿关怀备至,积极帮助他们赴日寻亲,组织他们赴日观光,为他们创造回国定居条件。1973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当年调查,居住在鸡西市的日本孤儿有50人加入中国籍(正式入籍的22人,自然入籍的28人),当时与日本国内无任何联系。
  1980年,聂荣臻副委员长在《人民日报》发表“日本姑娘你在那里”文章后,使日本孤儿受到感召,主动向政府说明自已被日本帝国主义迫害遗弃的遭遇,和中国人民的养育之恩。许多孤儿同其养父母主动向政府诉说真情。据调查核实,居住鸡西市的日本孤儿62人。其中,死亡2人,迁居外省4人,携全家去日本国定居8人。分期分批赴日本探亲观光的42人,与亲属有长期书信往来6人。现居住鸡西市的48名日本孤儿,均有自已的幸福家庭和相应的工作,安居乐业,并以实际行动报答中国人民的养育之恩。已回国定居的孤儿再三表示,一定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