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归侨、侨眷
第二节 归侨、侨眷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旅居海外的部份华侨陆续回县定居。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战争爆发,旅居朝鲜的华侨分期分批回县定居。到1953年底,全县有200名华侨回到鸡西县落户。
1956年,旅居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7名华侨学生,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鸡西县、鸡西矿务局工作,加上从外地转来的归侨,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全市归侨276人。
1955年2月,印度尼西亚归侨古宣辉由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毕业后,分配到矿务局建设公司,先后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为恢复和发展鸡西矿区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被选为鸡西市政协常委,1962年被选为鸡西市和黑龙江省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同年4月,在全国青联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题为《热爱祖国、热爱党和全国青年团结一致并肩前进》的发言,受到与会委员的热烈欢迎。随后,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赞扬和鼓励他要团结更多的海外侨胞,为建设祖国发挥更大作用。1963年,在古宣辉的建议下,成立鸡西市归侨学习毛泽东著作小组,翌年5月16日,在黑龙江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上介绍经验。1964年,古宣辉被选为鸡西市、黑龙江省、全国(四、五届)人民代表。1980年去香港定居,继续为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1982年和1984年进行2次侨情普查。第一次普查全市有归侨、侨眷400人,第二次普查有1331人。归侨、侨眷的海外亲属分布在美国、日本、苏联、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韩、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缅甸、越南、沙特阿拉伯、哥斯达黎加、印度等18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其中,归侨414人,侨眷497人,外籍华人亲属187人,港澳同胞眷属233人。在归侨、侨眷中,中共党员134人,占总人数的10.1%;知识分子103人,占总人数的7.7%;科级以上干部105人,占总人数的7.9%。担任各种社会职务的49人。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4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21人。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43人。其中,国家部级和省级3人,地市级4人,县团级41人。矿务局建井处财务科长、加拿大侨眷张舒娅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黑龙江矿业学院副教授、新加坡归侨陈佩宗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