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来信来访 1952年11月,鸡西县委、县政府开始办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工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信访量不大,到1956年底,共受理信访案件1396件,每年平均信访量279.2件。其中,揭发检举坏人坏事和各类犯罪分子的427件,占30.5%;对政府工作和干部作风提出批评建议的414件,占29.7%;要求劳动就业和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555件,占39.8%。
1957年,全市信访量和信访内容都发生很大变化,当年信访量比上年增长55.4%。其中,劳动就业和生活福利2项540件,占全年信访量(878件)的61.5%,比1956年增长20%。
1958—1960年,随着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等运动的开展,信访案件急剧增加,每年平均信访量1223件,比1957年增长98.4%,出现历史上第一次信访高峰。信访内容主要反映4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导致“大跃进”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脱离实际的领导方法,加上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和群众生活的严重困难,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信访案件每年平均423件,占每年平均信访量的34.6%,比1957年增长80%;二是帮助党整风、反右倾斗争中提出批评建议的信访案件每年平均268件,占21.9%;三是大批农民和外地人员流入鸡西市,纷纷上访要求就业的案件每年平均221件,占18.1%;四是各种申诉案件每年平均311件,占25.4%,比1957年增加5倍。
1961年开始,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信访量又大增,出现鸡西市历史上第二次信访高峰。到1965年底,5年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7399件,每年平均信访量高达7479.8件,等于“大跃进”时期每年平均信访量的4倍。其中,揭发检举4861件,每年平均972.2件;批评建议2910件,每年平均582件;要求劳动就业4420件,每年平均884件;生活福利9031件,每年平均1806.2件;各种申诉5844件,每年平均1168.84件;精简遗留10333件,每年平均2066.2件。除频繁的政治运动使人们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失掉应有的平衡之外,有些地区、有些单位在执行政策上出现的偏差,也是造成信访量大增的原因。在精简工作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不按政策办事,有些按政策规定不应下放的职工被下放了,有的不按政策规定不给精简职工以应得的待遇。还有一些单位无人负责信访工作,群众来信长期积压,甚至信件丢失;对市交办的案件长期不处理,中央、省、地(市)交办的案件积压在基层。引起许多上访群众不满,重复上访、越级上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革命大串联”使很多外地“造反派”到鸡西市串联,也有很多下放倒流人员流入鸡西市内,这期间到市上访人数大增,接待人员应接不暇。1967年后,群众组织形成两大派,武斗、夺权,伤亡事件屡有发生。一些伤亡者单位又不能给予公正恰当的处理,伤亡者家属不断上访纠缠不休。1966—1976年,全市各类申诉案件35149件,每年平均3159件,比“文化大革命”前5年每年平均降低37.02%。在8类案件中,有3类案件上升,5类案件下降。民事纠纷案件每年平均349件,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2.06倍。各类申诉案件,每年平均1183件,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55.86%。其它案件每年平均366件,比“文化大革命”前每年平均增长58.44%。在下降的案件中,批评建议、精简遗留、劳动就业、生活福利和检举揭发案件分别降低84.22%、80.75%、67.7%、46.87%和50.17%。到1975年,上访老户高达578户,是鸡西市信访工作量最高的年份。
1977—1985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2908件,每年平均3656件。其中,52.4%的信访案件集中在1978—1980年的3年里,是鸡西市出现的第三次信访高峰。3年中,民事纠纷案每年平均449件,比“文化大革命”时期增长28.6%;各类申诉案件每年平均1640件,比“文化大革命”时期增长38.6%,这些案件大都是“文化大革命”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包括大量的冤假错案在内。1981—1985年,这两类信访案件大幅度下降,民事纠纷案件每年平均131件,各类申诉案件每年平均513件,都不到前3年年平均的1/3。相反,揭发检举和批评建议案件却大幅度上升,每年平均揭发检举案件492件,批评建议283件,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相比,分别上升48%和250%。
鸡西市(县)信访办受理信访案件情况表
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