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档案业务指导 1962年,市档案馆配合矿务局档案室解剖城子河煤矿档案室的工作。经1个月的蹲点调查研究,协助与指导该档案室总结出“积极开展档案收集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为各项工作服务”的经验,并在城子河煤矿召开全市档案工作现场会,推广其经验。相继,对恒山区、滴道洗煤厂档案室的工作进行调查指导,推动全市档案工作的开展。1963年,全市档案工作采取互助协作、分片指导的方法,以区为单位划为5片,每片为1个档案工作协作组,每周六由组长组织本片各单位的文档人员集中学习讨论档案业务,或交流工作经验,或开展评比活动,市档案馆派人去各片巡回指导,调动全市文档工作者的积极性。掀起互相评比,争当先进的热潮,推动全市档案工作的开展。
1964年9月,市档案处成立后,有计划地加强市内各中直企业、省直企业、县团级单位和市直机关档案工作的巡回检查、指导。1964年末,全市文书档案室28个,技术档案室27个,专职档案干部124人。1966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全市档案工作处于停止状态。1970年,市革委设档案组,与矿务局档案处合并,在工作中重点抓全市县团级单位档案鉴定工作,指导市内各中、省直企业技术档案的清理立卷,分清玉石。1973年6月12日,市档案局成立,开始清理“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积存文件和零散资料,指导市直各单位的文书立卷工作。1981年2月25日,市档案局召开全市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会上交流了城子河煤矿《在生产建设中,怎样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二道河子煤矿《积极提供科技档案,为各项生产服务》、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我们是怎样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等经验。1982年,市档案局在滴道区滴道河乡搞建立乡档案室试点,总结经验,指导全市乡村级档案工作和“三级档案”的建立。1983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市档案局依据《条例》制定《鸡西市1983—1990年档案工作规划》,提出全市档案工作奋斗目标为加强档案工作监督管理系统,加强市档案馆建设,建立与健全各级档案室工作,培养一支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档案干部队伍,熟悉和研究档案内容,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和编研工作,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制定《文书档案案卷质量验收标准》,明确机关档案室的任务。1984年3月27日,市档案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发出《关于建立教学档案的通知》,明确教学档案的收集范围。到1985年底,全市除市档案局(馆)外,有城建档案馆1个,县团级单位的综合档案室58个,文书档案室26个。专职档案干部120人,全市基本形成了分布合理的档案工作网。
1985年鸡西市县团级以上单位档案工作基本情况表
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