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

第七章 工商业联合会

第一节 机构


  一、伪鸡宁县商工公会
  1942年3月,伪鸡宁县商工公会成立,地址在永昌路东段(今市糖果厂)。它是日本侵略者为垄断鸡宁县经济命脉、强制推行“配给制”的官办组织,直属伪鸡宁县公署管辖。商工公会负责对全县工商业者签发许可登记,收缴会费,掌有对鸡宁县所有生活必需品和部分工业品等物资平衡分配指标的权力。设4座仓库,配调拨员、收款员,相当于一个批发站。居民的粮油凭“通帐”购买。烟草、火柴、酒、纺织品包括更生布等,按照商店登记的资金多少为比例指标,按指定的配给店购买商品。按指定价格出售,不能擅自抬高物价,自购商品需到警察署登记物价台帐。1943年,物价标签上有“停”的字样,即物价停止上涨,强制实行伪满政府颁布的“七二五”停止令,实行配给制。这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是一个严重打击。到1943年底,货源枯竭,商店货了架空,市场萧条,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商工公会属理事会组织形式,由20人组成,均系大商店头面人物。第一任会长蒋玉山,是志诚油坊掌柜;第二任会长王承三,是永和成百货商店掌柜。副会长(习惯称理事长)板口一郎,是日本人。商工公会(包括雇员)60人,设庶务、专卖、财务等5个系,下辖业务性机构饮食组合、蔬菜组合、小卖联盟等。系长均为日本人,在机关工作的中国人只有6人,还有中国人雇员30人。
  商工公会管辖范围,东至平阳镇、哈达河,南至恒山街,西至滴道街,北至四海店。
  二、鸡宁县商务会
  1945年10月,鸡宁县工商界自发成立商务会,推选王承三为会长。牌子刚刚挂出,就被以阎树民为头子的反动分子篡改为地方维持会。1946年3月,又挂出商务会牌子,不久又夭折了。同年5月,鸡宁县政府成立后,工商业者按块块组成活动小组,参加由中共领导的建军、建政活动。
  三、城关区工商联合会
  1950年8月2日,在鸡西县所在地城关区成立工商联合会,归区政府领导,推选王善本(天合公油坊经理)为会长。委员有王泽林、周宗仁、王维杰等7人。开始筹备鸡西县工商联合会。
  四、鸡西县工商联合会
  1951年3月,鸡西县工商联合会成立。选举王维杰为主任委员(大东旅馆经理),委员有王善本、周宗仁、王泽林、姜洪阁、宋志文(兼秘书)。下设秘书、统计、业务3个股。鸡冠、滴道、恒山、平阳镇、鸡林、平阳、哈达等9个区设办事处,人事归县工商联,由县财政开支。县工商联地址在红军路中段(今供电局东侧)。
  五、鸡西县工商业联合会
  1954年2月,继全国和省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后,鸡西县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在鸡西县委领导下,团结、教育全县工商业者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六、鸡西市工商业联合会
  1957年3月,鸡西县工商业联合会改称鸡西市工商业联合会。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市工商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公私合营后的私方人员加强自我改造,进行“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挖掘私方人员技术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出力。1966年10月4日,市工商联被“红卫兵”勒令摘下牌子,停止工作,机构解体。直到1988年10月才正式恢复组织。

  历届会员代表大会及领导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