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二节 主要活动
1946年,鸡宁县食盐、火柴、牙刷、牙膏等生活必需品奇缺,以王洪章为代表的工商界人士,先后创办火柴厂和纺织厂。同年,鸡宁县商务会,在县政府帮助下,集资兴办了3个商场和2个市场。对繁荣城镇经济、缓解群众生活急需起到积极作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鸡西县工商界积极响应县委和县政府的号召,投入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共捐款10.1亿元(东北流通券)。
1954年,国家颁布《公私合营工业暂行条例》,工商联动员从业者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召开2次全县工商界人士参加的报告会,还召开多次有线广播会,组织行业组长学习全国工商联《告全国工商界书》等有关文件。使许多从业者认识到“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1955年12月,公私合营浪潮席卷全国,县工商联变常用电话为专机电话,由工作人员日夜守机,直接向县政府和县长办公室汇报。开始几家要求合营,接着几十家、几十个行业要求合营,最后在一夜之间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2月12日,浩大的合营声势,热闹非凡,工商业者游行队伍在县工商联门前聚齐,然后到县政府开庆祝大会,犹如长龙般的队伍鱼贯红军路。前边抬着“双喜字”,从业者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高高兴兴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清产核资、核定人员,参加公私合营的私方人员395人,资金总额23.2万元。其中,商业212人,资金12.8万元;服务151人,资金7万元;工业21人,资金3.4万元(不含供销、合作、手工业、小商贩共约370人),中药11人。
公私合营后,县政府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私方人员做了人事安排:担任副局长1人,商店副经理8人,副厂长3人,营业部主任及车间负责人20多人,所有私方人员都做了妥善安排。在工资方面,“高的不降,低的可评”,都保证其原高薪生活水平。合营资金,国家采取“赎买政策”,按年定息5%付给。
公私合营后,工商联主要工作是帮助工商界人士通过学习,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做到“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工商联向省社会主义政治学校、省商业厅和牡丹江地区办的社会主义讲习班共输送学员近200人。
1957年,工商联常委以上人员参加整风、反右各项活动近半年之久,工商业者有4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蒙受了不白之冤。1959年10月,鸡西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右派摘帽问题,对4名错划右派给予摘帽。
1958年“大跃进”期间,工商联配合企业,挖掘私方人员技术才能为“大跃进”做贡献。合营百货商店的贾广泉,自幼学徒做鞋,被推荐到街道帮助建厂,培养徒工40人,为后来鸡西市建鞋厂培养人才。还协助街道、集体兴办肥皂厂、果露厂、被服厂和修理收音机等行业,革新技术40多项,为缓解市场商品紧缺做出贡献。
1961年,组成家属委员会,通过家属把时事政策和有关文件精神送到炕头上学习,目的是帮助丈夫改造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支持亲人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1964年6—9月,在鸡西市委统战部指导下,召开大型学习会,参加者80人,分5个小组,本着“有帐必认,有错必改”的精神,向党交心。平均每人交心20条,多者达80条。
1966年10月4日下午6时,一群“红卫兵”冲到工商联办公室门前,宣布工商联是资产阶级组织,勒令从即日起停止办公。从此,工商联被迫停止工作,直到1988年10月才正式恢复组织。
1980年,工商联停止工作期间,鸡西市委统战部根据中共中央1979年11月12日转发的“关于把原工商业中的劳动者区别出来的问题”批复报告,为鸡西市区别“三小”做了大量工作,并向群众和本人宣告区别结果:原工商业者3人,业主23人,三小369人,计395人。其中,商业业主7人、三小205人;服务业主7人、三小144人;工业原工商业者3人、业主8人、三小10人;国药业主1人、三小10人。
①“四大”运动—“四大”指大发动、大检查、大总结、大评比。
“四比”—比思想、比工作、比劳动、比学习。
“八好”—经常向党交心好,真诚接受党的领导好,向工农学习虚心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贡献好,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好,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好,坚决执行自我改造规划好,艰苦奋斗大胆负责发明创造好。
②顾一头、一边倒、包一头、包到底—顾国家一头,倒向社会主义,把私方人员的工资、生活福利包下来,一直包到底。